因为参与“走读浙江”项目的脚本撰写工作,我于近期开始大量翻阅起关于鸦片战争的史籍资料。刚接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还觉得5分钟的时限要求,得写好长的解说词文案呢,直到现在终于感慨,5分钟,怎么够?
历史的真相远比史书上记载的复杂沉重,更何况教材选段,寥寥数笔就带过了某个时代的兴衰、某座城的荣辱,还有某些人的喜笑悲哭。我读书时不懂,热衷于理科的逻辑,对于文史,只是一味背诵以应试会考,书上呈现什么,我便零星学了点什么,无暇也无心去深度拓展学习。步入社会后,因为工作需要,终于从创作的视角得以窥见那些深入浅出的文字冰山。于是,频频重读文史,由点及面,拾掇起历史碎片。
“走读浙江”项目研讨会上,馆长讲述了很多舟山当地的人文历史,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尤为感慨,他说我们这个海岛,因为百年海禁,文史几经断层,今天能在纪念馆看到的战争遗迹,是一个个学者专家付诸半生考究,还原出来的真相。后来更多的人由此知道了鸦片首战、定海之殇,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滴血真正融透进国人的骨血。
深入浅出何其难。脚本文案一稿便远远超过预定要求的时限,我尽量言简,又不想因此破坏因果完整,可是啊,三言两语怎么足够?整个删减修改的过程,我都好难下手,退格删去的每个字都像再度淡漠了英雄的壮烈,180多年前的血泪悲哭、生死绝唱,又变成了流水账般的叙事。
小鲸鱼说,文案从来不是写历史,而是让历史自己撕开时间的封条,借谁谁的笔尖得以喘息。
遗憾的心有被小小的抚慰到。是了,5分钟的框架会限制表达,但被压缩的痛惜必然唤起最珍贵的觉醒。沧海桑田,世事多变,这些掖藏在时间褶皱里的故事自有声音。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