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中央网信委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和各种应用程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政务APP逐渐变味变样,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人不得不为了工作加入上多个微信群,“一听到手机响就烦躁害怕”,生怕遗漏了信息、耽误了工作;有人虽然人在现场,但心思全放在拍照上,本该深入实地的现场成了“一拍了之”的秀场;有人习惯于“群里一声吼,工作布置走”,工作的速度看起来快了,但却少了应有的温度;有人把互动交流异化为“溜须拍马”,工作群化身为“夸夸群”;有人醉心于在朋友圈展示爱好,不经意间为腐败提供了入口……凡此种种,让广大基层干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整治工作,既体现了对基层干部的真情关爱,也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
整治工作应坚持从政治引领出发,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处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真正关心,更是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和重视。通过整治,达到为基层干部真正减轻负担的目的,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服务群众的实际工作。
整治工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管理上,既要清除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应用程序,也需要保留那些真正有助于基层工作开展的应用程序。这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以确保科学性和客观性。
标本兼治是整治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在清理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常态化监管,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督查“利剑”和考核“指挥棒”作用,监督检查要转变重痕迹轻实绩、重形式轻内容等不良考核导向,多深入现场察实情、摸实况、看实效,推动简单看材料、查痕迹向看成效、看潜绩转变,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从“线上到线下”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色,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社会各界而言,也应该加强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关注和监督。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揭露相关问题,推动舆论监督;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可以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整治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