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把长长的尺子,婆婆说是她年轻时用缝纫机做衣服时用的工具,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自己不做衣服了,这尺子就没啥用处,可几次搬家也没舍得扔掉,还是保存的完好如初。不过,自从我有了孩子后,这尺子倒是派上了大用场,完完全全脱离了它的本质,彻底变成了古时候老夫子手里的“戒尺”,也让我彻底冠上了“虎妈”的头衔。
啥时让做衣服的工具演变成了“戒尺”,还得从闺女的教育说起。从开始我们是本着快乐至上的教育理念,让她尽情的嗨皮,可是嗨皮的结果很惨痛,学校学习成绩惨不忍睹。于是赶紧咨询同事,咨询朋友,咨询专家,咨询度娘,给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生活和学习是两个概念,生活上的嗨皮可以让孩子生活在天堂,可学习上的嗨皮可以直接让孩子跌入地狱。怎么办?我告诉自己:一切从头来,一切还不晚。于是,“虎妈”出现了。开始陪写作业,她和往日一样磨磨唧唧,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小便,一会儿吃东西,我把尺子拿出来“啪”的一放,有点震慑力,不过,她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我拿着尺子拉开她的手掌“啪啪”两下问她:“还有事吗?”她哇哇大哭说没事了没事了。一周之后,不再陪同,毛病基本改正。这“戒尺”功不可没。到了闺女三年级时,基本不会读课外书,一直都是我读她听,有意识的开始培养让她自己读,可她会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于是乎,“戒尺”派上用场,一个暑假,她把《窗边的小豆豆》读了近五遍,而且还自己配音乐在荔枝FM上录制了下来,并积攒了很多粉丝。从这个暑假开始,闺女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后,各方面成绩有了质的飞跃,这就验证了一句话:影响孩子的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我想说省略号里应该填写“戒尺”。
我小时是在农村上学,那时班上没有出现过哪个孩子不写作业或者哪篇课文不会背诵的现象,因为老师的惩罚太严厉,我们都害怕揪耳朵,都害怕打手心,那时也没有出现家长闹到学校指责老师体罚孩子的事,所以我们都很听老师的话。现在呢?老师手里的“戒尺”早已经被家长没收了。那家长手里的“戒尺”呢?早已经被溺爱孩子取代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不想丢掉手里的“戒尺”,是因为想让他们懂得:不管年龄大小,社会不会纵容他们的放肆,如果犯错,将会有比妈妈手里更厉害的“戒尺”去惩罚他们。
其实,我家“戒尺”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每一次都是起到点到为止的作用。例如昨晚,闺女又开始拿着不礼貌的语气和眼神敷衍我,一次。两次。三次……最后越来越过分,我拿着“戒尺”啪啪拍了她两下,她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啕大哭,完全不顾及平日里淑女形象了。大概五分钟过后,不哭了。我开始给她形象的表演了一下她刚才对我说话的态度和不礼貌的眼神,可能表情过于夸张,她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嘴里还念叨着“妈妈,你再给我演一遍”。于是,我又声情并茂的给她演义了一遍,这次,她只是嘿嘿的笑了一下。并说“妈妈,以后我不这样了”。今早醒来,她肿肿的眼睛被姑姑看到了,问她啥情况,你猜她怎么说?嘿!她笑嘻嘻的说“昨晚挨打了,哭的眼睛肿了”。看来,合理利用“戒尺”,真的能改正孩子的某些问题。
“戒尺”,不是惩罚孩子的唯一手段。不过,对于一些调皮的孩子来说,作用还是挺大的,这一切都要看我们做家长的怎么去操作它。其实,我也是一个菜鸟家长,一切都在摸索和学习中。
希望老师和家长都手持一把“戒尺”,教育好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