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朝凤》这部影片的上映据说是颇费周折,一波三折。尽管很多名人推荐,又有优秀导演吴天明拍摄,票房却并不佳。制片人当众下跪后票房才勉强卖到近3000万,文艺片在中国的市场和观众越来越少了吗?或许是优质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吧。
周末闲来无事,阴天下雨,就在家中下载了来看,还是很多次地热泪盈眶,被这部影片所打动。
那个年代,唢呐艺人焦三爷带领的焦家班可谓兴盛一时,很多父母都想把自家娃娃送到焦三爷那里为徒。13岁的游天明就这样被爹爹拖进了焦三爷家,父亲为了讨好焦三爷,带了土生土长的礼物,慌张着跑上前去递烟,却被绊倒,头上摔出血,一包烟掉在水坑里浸湿。天明心疼爹爹,忙扶起老人家,眼泪禁不住下落。父亲为了证明娃娃有副好嗓子,使劲打天明,让他大声哭嚎。父亲的心思和弄巧成拙,看来荒谬,又让人不忍责怪。而焦三爷则是一副冷冷旁观的表情。多年以后,当天明问焦三爷:当年收他为徒是不是怕爹爹不停打他,把他打死,焦三爷则说收你为徒是因为看到你搀扶头破流血的父亲时眼角的泪。
确实,唢呐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人品的鉴赏。红白喜事,都会请来唢呐队助兴。但是,焦三爷的规矩:给下等人吹两台,中等人吹四台,上等人吹八台,品德极高之人才可享用百鸟朝凤曲目。而焦三爷一辈子辛苦劳作,恪守本分,坚持原则,临死之前却对爱徒天明说:“等我死了,给我吹两台就行了。”天明留着眼泪:“不,师父,我给你吹百鸟朝凤”。“那可使不得啊!”足以见焦三爷对百鸟朝凤的尊敬和虔诚。影片中焦家班只在一次丧宴中吹了百鸟朝凤,死者是一位曾经打过日本鬼子的老村长。
吹唢呐是辛苦的,也是甜蜜的。辛苦的是:不分季节不分天气,两个徒弟边干活边练功。天明每日用芦苇杆练习从湖中吸水,芦苇杆越变越长,他的基本功也越来越扎实;他到芦苇荡里模仿鸟的叫声,惟妙惟肖。甜蜜的是:师母母亲般的关怀,师兄俩光着屁股的友谊。
终于到了确定接班人的时刻,只有接班人才可以习得百鸟朝凤的曲目。慧眼识人的师父一早看中了天明的执着和踏实,选定了天明。无比的荣耀啊!至此,焦家班改名游家班。
可是,好景不长,西洋乐器来了。伴着西洋乐器的号子声,美女扭着水蛇腰,唱着流行歌曲,红白喜事无人再邀请唢呐班。焦三爷痛心:“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啊,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而尽管天明他们斥责洋乐器好看不中用,年轻人依然倾向这种新颖之物,只有衰老的老人才愿意来听唢呐。游家班无以维持生计,很多人放弃这门手艺,外出打工挣钱,师父也在愤愤中离世,临终交代家明一定要保住游家班。
当初的无比荣耀转眼成了云烟,十几岁开始的练功苦学,如今功成名就却没了用武之地。这世道的变化让他们的坚持变得无足轻重。影片的最后是凄凉而耐人寻味的,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无双镇的唢呐班录制一段唢呐,但是,会吹唢呐的一代人要么老去,要么迫于生计远走他乡,手艺尽废,连组成唢呐班的几个人,都找不出了啊。
电影的整体格调是80年代一代人的记忆,朴实的情感,娓娓道来。而结局则有点仓促而悲凉,让人遗憾的是:没有过瘾地听一段百鸟朝凤和那惟妙惟肖的鸟声。影片提醒国人要自信,相信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民间艺人,因为扎根在血液里的东西总比表面的靡靡之音要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