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回应了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为持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更好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指明了方向。
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要以正确的方法,摒弃“因循守旧”。形式主义在基层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工作指令不切实际等,许多地方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破除形式主义,如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企业;江苏省开展“三减三增”活动,即减文山会海、减过多过频的督查检查考核、减无谓的证明,增基层干部的自主权、增服务群众的能力、增群众的获得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摒弃路径依赖,才能解开基层工作“绳结” ,破除形式主义“牢笼”。
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要以务实的心态,防止“改头换面”。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味地追求个人政绩,国家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从思想上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走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的政绩观误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要以有力的监督,打通“堵点淤点”。破除形式主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监督是有力武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调研,精准把握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病灶”,时刻关注基层减负的“回声”,深挖问题症结,采纳实时建议,掌握最新动向,同时也要不断拓宽监督路径、改进监督方式,更多采取明察暗访、“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真督实查,定期对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线索进行梳理和分析,强化法规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对典型问题予以公开通报。
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是基层干部的热切期盼,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破除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基层工作更加充满活力,谱写出人民满意的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