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读后总结

多少前朝风雨事,几度平波,几重滔天,尽皆千帆过往也。

李鸿章,晚晴名臣,在十九世纪全球范围内,也算是排得上号的扛鼎人物,或褒或贬,全然不一。作为后来无名之小辈,不敢同作者一般去评判合肥,不过是再回头看一遍,多少能从其身上获得些许教诲吧。

有一句俗话,叫: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然而还有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过又能多少人立于当局可以把事件的门道看得清楚?梳理好解决好了呢?

书中提到李鸿章前半生可谓是风头正起,无所阻挡的,这一点在他从曾国藩幕府走向政治前台后尤其凸显,训练官军,打伐太平军,一时引起多少人的侧目,不管你看得惯与否,实力摆在这,不由分说。师从曾国藩,很多东西都可以说是从老师那受启发然后自为之的,用得纯熟,获得的效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打仗驾轻就熟了。

然而李鸿章的后半生就显现诸多不顺,洋人欺凌,作代表签丧权辱国的条约,等等。两相比较起来,不免给人感觉,李鸿章就像是在啃老本,曾国藩的老本,这多少契合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之一“不学无术”;更会给人一种错觉,是不是只会窝里横,而不能御辱于外呢?

不知道是千百年来儒家那套理论,让李鸿章思维稠化了(有一点可确信的是,那些个任意指责李鸿章诸多不是的人,全然被封建思想浇灌进了整个脑子),还是什么其他因素,让他只知洋务,而不知国务,到底有些“奴才”的意思,无所谓主人翁的意识。这倒不奇怪,就像上班工作一般,我也一样,借鸡下蛋,彼此利用,可能把自己定位为主人的角色呢?遑论作其我之事业。一些事亲力亲为后才知道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李鸿章玩洋务,以为洋务和烹小鲜区别不大。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实施下来味道就不一样了,规模挺大,最后留下的却不过是空壳子。

洋务失败的原因,梁启超认为是,一来李鸿章用人不明,体现在任用过去的有功之人任于要职,却不过问任用之人为何人及做何事。二来,只知练兵不知兵之何来;只知筹饷,不知饷银何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解决问题抓不住核心点。这一点,就个人来讲,我也是如此,感觉倒是挺努力,但是结果下来却不甚满意,有句话讲得好,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办事如此,则事倍功半。

讲到这,然而李鸿章就没有可值得我们敬佩之处吗?不仅有,而且养人。当满朝文武大多排外,以天朝上国自居,被打仍不知悔改的大环境下,李鸿章能够定心向洋人学习,这一点就值得人称道的,虽为老臣,其心不老,事国以心。众多见地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教诲人的,思想总能领先于其他大臣,这一点不容易,对于日本这一潜在的威胁更是早早地作出警醒,无奈,无人能听。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这句话说是这么说,难有人这么做下去的,李鸿章也是不能避免的。责备他人不明大局,自己却也不明白;责备他人毛病太多,自己的也不少。

有人讲,近代,人皆知李鸿章,而不知中国也,这一点在甲午战争及此后的辛丑条约这几件事尤其显现。这些事情,也是李鸿章背负骂名的原因。这也是近代清末中国的悲哀,当权者,拿人顶包倒是在行地很,搞点正经八百儿的事却一点干不了,这一点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最为凸显。李鸿章不管咋样,到底是想着朝廷能够强盛的,纵使签订条约时,也是尽可能地为国争利,在外交这块也是。

但是不得不提一件事,一切阴谋诡计在强大的实力面前都是徒劳的,吹灰之间即可破。在列强环伺的困局之中,想要凭借合纵连横的策略来减少各国对中国的蚕食侵吞,反倒会加剧列强对中国的破坏。俄国同德国合议笔日本退还辽东这件事,两国借此在我国攫取大量利益,竟使这老大帝国毫无还手之力。与俄国签订密约,损害中国过甚,东三省日益沦为俄国的后花园。在德国及各国列强吃的亏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国耻。

有人讲,李鸿章的命运起伏,全然是清朝之中国的真实刻画了。这一点说的确实不过分,清朝就像垂垂老人,只待最后一根稻草就可以被压垮。

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在每一次的困苦面前,顶住了,进而解决了,那你就是英雄,做自己人生的英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