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写几百字没我想的那么容易。
意味着每一天我要坚持做点儿不同的事,见一些不同的人,至少读几页书,或者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再多一些思考。几年前还以为我的青春必定会奉献给计算器、Excel表格以及工作底稿,竟没想到自己会以码字为生。幸运我还愿意尝试,即便总写生硬的文字,但说不准哪一天就深刻华美了。就像马云教导我们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前年年底参加采编培训,新华社副总编说的话一直记忆犹新,他说一名记者应该有可以独立思考的头脑、到处奔走的腿脚和妙笔生花的手。虽然我并不算什么真正的记者,但是见贤思齐的心总是有的。
上午去图书馆听讲座,主题是汉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来像鲁迅、傅斯年、胡适、钱玄同这样的文化大家也曾经在特殊的年代摒弃过汉字。傅斯年曾认为汉字“又粗又笨”,鲁迅认为“汉字艰深,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博古通今的学者都否定过汉字存在的意义。在文化动荡年代,汉字和孔子常常成为众矢之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难得安宁。
主讲老师坚持对任何事物都双向看待的思维方式,即便他本人研究汉语言,他也并不借此就吹捧汉字的神圣,他更认为汉字只是神奇。汉字是符号,本质不过工具,而工具唯有利器、钝器之分,总想借汉字内涵说事儿的现象都有失公允。互联网时代,全民以键盘为笔,提笔忘字更是大众集体的尴尬。主讲老师目测也是天命之年,但对新兴事物、对年轻人却是难得的宽容,对于新兴的网络语言更是了解颇多,还鼓励前排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不要和现代网络以及高科技工具隔离开来。他对年轻人网络语言中的各种“格”,各种狗血、桥段,坚持“任他们去尝试”的主张,不对各类奇葩语言组合嗤之以鼻,更愿意在两面性中多关注积极的一面。
想起去年曾经看了一系列关于书法的文章和讲座。书法讲究字如其人,为此还跟我爸讨论过,如果单纯看赵孟頫字体是不是当真太过妩媚,当然他还是认为赵体字没有风骨,不如颜体刚正。亦如他以前看到我随手记的东西,说从字体便能看出我性格太过刚直不懂变通,到现在还是如此。平时随手写字确实是长久积淀的习惯,横竖哪种角度出笔,完全来自惯性,但如果是写书法,事关审美,又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与其看一个人的作品,不如看随笔草稿来得直接坦荡。
篆、隶、草、行、楷,每种形成必定出自那个时代大众交流的本能欲望,至于当今汉字的繁简之争其实无需针尖对麦芒,也别担心键盘和显示屏取代了纸笔,书写的情趣盎然,笔墨纸砚自会留给热爱的人来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