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 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故事梗概:年轻的画家巴兹尔 霍华德遇到了英俊美丽的少年道林格雷,并为道林的美所打动,灵感涌现,技艺爆发,为道林格雷创作了一幅画像,原本清纯懵懂的少年道林格雷,经过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对他的美的一番赞扬(或说是对道林格雷内心欲望的挑拨),深深认识到了自己所蕴含的美,明白了这种美是如同天赋的存在,借着这份青春这份美貌,自己大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唯一的悲伤则是这种美的短暂易逝,于是被悲伤情绪笼罩的格雷,在画像面前许下一个愿望:要是他本人能像画像那样永葆青春该有多好,让画像代替他承受所有岁月的刻痕,他则像画像中的自己一样永远停留在美丽的容貌。
然后就如同常说的那句话,只要勇于追求,生活迟早会让你得偿所愿,只不过到那时候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罢了。
画像的几次主要变化:
第一次变化,年轻单纯的歌剧演员西比尔文恩之死。
道林格雷在听完亨利勋爵的教导(或挑唆)开始积极的寻找自己想要追寻的东西(欲望或说激情),然后在一家想剧院看到了西比尔文恩的精彩表演,并深深的被她的表演打动,西比尔文恩也被道林格雷的外表吸引,两人一触即燃,深深的陷入了爱情之中,然而正是因为爱情,西比尔意识到了生活的‘’真实”,发现了戏剧中的“虚假”,在道林格雷和朋友相约一起来看她表演的时候演出彻底的失败,这深深的刺激了道林格雷的自尊心,打破了他对西比尔文恩的所有美好幻想。尽管西比尔文恩的表演失败并非出于本意,道林还是无情的斥责 了她,并且不顾西比尔的伤心,直接表明了要分手,间接导致了西比尔的绝望自杀。此时的画像,只是隐隐约约浮现了变动,“在嘴角上有了一丝可怕的微笑”。
道林格雷很快的回避了责任,但却并非对西比尔文恩之死毫无愧疚,在此之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在践行亨利勋爵的主张“用感官拯救欲望,用欲望拯救感官”,并且因为发现了画像誓言的显灵而毫无忌惮,虽然也害怕画像变化带来的恐惧,但还是在追逐欲望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行文中透漏了被道林诱惑并抛弃的有少年少女也有已婚男女(历史上本书被禁的主要原因,我想一是亨利勋爵的“享乐主张”过于强大,二就是书中隐约表现的同性恋这一当时禁忌),并且经常出入于烟花柳巷等肮脏区域,部分上层人士已经开始刻意与他保持距离,有关传言也开始四处传播。
第二次主要变化,道林杀死曾经的好友巴兹尔霍华德。
霍华德在听说了道林的种种可怕的传言之后,忧心忡忡的找到道林,给出了自己作为好友的所有忠告。但这并没有任何作用,道林已经彻底沉沦,无可救药,反而他把这所有的一切归咎于画家,把画家当作了这一诅咒的开端。谈话的最后,道林趁画家不注意,将其杀死在自己储藏画像的阁楼。这时候画像的变化是“左手上像是有鲜血滴下”。
插曲,西比尔文恩的哥哥报复道林格雷未遂。
西比尔文恩的家庭并不高贵,母亲是个过气的女演员,沉醉于年轻的时的光彩好伤心的往事,对生活并不关心,哥哥早早的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要去美国淘金的临行前,听说了妹妹订婚的消息,也预感到了其中的危险,发誓如果那个人敢伤害他的妹妹,一定会杀了他。十八年后,西比尔文恩哥哥在码头的“堕落区域”偶遇道林格雷,但杀被道林的容颜所欺骗(他并不知道道林容颜不朽),错过了第一次机会,行文期间又描写了道林格雷曾经的情人们的境况,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沦为考吸食鸦片度日的瘾君子,曾经深爱她的少女,沦落风尘,却风韵无存。道林知道有人刺杀自己,胆战心惊了许多时日,但随后不久,西比尔文恩的哥哥在道林格雷自己举行的聚会上伺机刺杀道林,但不幸被打猎者误杀,道林心中的恐惧也因此卸下。
最后一次变化,道林试图改过自新,并“放过了”一名乡间少女。
经历了对诱惑的屈服,经历了对死亡的恐惧。道林感觉在沉沦的道路上走到了尽头,结识了一名乡间少女(毫无意外又被他的外表所征服),他感觉自己有“责任”保护她不被诱惑走上歧途,于是“克制”了一回欲望,想要在画像上寻找答案——是否还有缓和的余地,改过自新可否让已经面目全非的画像有一丝改善,但画像却提醒并嘲笑他:这不过是他又一次屈服于自己的自恋,而并非真心出于对涉世未深少女的保护怜悯。于是悔恨绝望的道林拿起刀刺向了画像,等人们发现的时候,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主人光彩夺目的画像,与他们上次见到他时一样,神奇地保持着极致的青春和美丽,真是奇迹。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穿着晚礼服,心脏部位插着一把刀。他形容枯槁,满脸皱纹,面目可憎。直到看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他们才认出是谁。”
从文中描述来看,画像的变化是由于“相由心生”,道林拿走了画像的不朽容颜,灵魂却交由画像代为保管,读到最后才发现,小说一开始亨利勋爵充满诱惑的对享乐的主张、对诱惑的追逐,其实都是为了到最后让画像展现这样做的后果,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画像本身并非诅咒,道林本来是可以以画像为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他却像现在人说的,没能正确的分辨“启蒙与洗脑的区别”,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魔鬼的诱导,最终万劫不复落得个身死名灭。
那么问题来了: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
在这个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物质膨胀,信息泛滥的时代
你是更倾向于让欲望做自己的向导,用物质和享乐填充生活,安逸随性的过完一生呢
还是会选择坚守内心,抵制诱惑,追求灵魂的完美和某种生命的意义,哪怕孤苦孤独也再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