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在微信群上左右逢源的人,他们可以是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他们健谈热心,能侃大山也能编段子。让你认为这就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但我们却忽略了社交网络下的那原本焦虑的心。
有一个特别真实的体会就是一个在微信群上特别会来事的小师弟,带动起了群里大多数时候的节奏。我曾经认为他会是开学聚会时候上能活跃新生气氛的人之一。
但是在开学同乡聚会的时候,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他,腼腆得待在角落闭口不言。那时候我就会想,到底是网络社交赋予人一个厚重的面具可以让你畅所欲言,还是你会选择在虚拟世界表现真实的自己。无论哪一个结果,我都会觉得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的现实交往能力,而这种现象却在日常生活里习以为常的出现。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开始刻意关注微信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数,会很希望当我更新朋友圈的时候得到很多的点赞评论,
然后那段时间我会很想找到新奇的内容去更新自己的朋友圈,而且需要很高的逼格。一次和一个每天更新很多次朋友圈的朋友谈起来,我问他,为什么你的生活那么精彩,发不完的朋友圈。然后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却说是我太无聊了才会老更新朋友圈来刷新存在感。惊讶的我一时语塞说不来什么话。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称作为社交焦虑,很期待别人给我们的反馈,比如说是,我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你快点来问我是什么事情吧!对号入座在别人的言语中,会特别在意别人口中的你,尽管别人不是在说你,自己也会自觉代入。其实这背后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你对你自己的关注太少了,会很少关注那个你心中认为的自己,再通俗一点就是你需要别人好的评论来支撑属于你自己的自信。我承认以前的我一点也都不自信,也有社交焦虑的存在。
但是之前的我并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希望留一份独处的机会给自己吧,无论是一个人静坐,还是一个人漫步。都能希望有一个和自己独处的机会,去认清楚自己的想法。最有感触的是其实是朋友圈里最积极评论你的人却不是你生活里特别亲密的人,所以我会觉得这种社交是低品质的,这种左右逢源并不真实。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各种聚会中奔走,乐此不疲的。在社团活动同乡聚会中,我曾经一天加了50多个人的微信,我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和长相,只是在聚会场合出于礼貌而添加的,但是当时的我就会觉得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并沾沾自喜的。因为没上大学前,我就规划自己想要认识很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算是达到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吧。但是慢慢地我就发现这些朋友静静地待在微信通讯录里,甚至是一点交集都不会存在,我就开始觉得这种聚会上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在你臃肿的通讯录里再加一个位置罢了!而这些人并不会成为你愿意去选择聊天的伙伴,再真实一点就是遇到了都很难认出来,这般不堪。
所以我会觉得其实学会和自己独处是比如何应对低水平没有存在感的社交重要的多的必修课。
周国平嘴里的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现在却成为我们需要补上的一课。
与其在低品质的社交里左右逢源,倒不如找个时间,和自己散步,会让你更加的了解你自己,那时候你才会知道寂寞时候的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你会想要什么,你对你自己的认知到底是什么。才不会让你对你自己的印象建立在他人的口中。才可以当别人讨论你的时候应变自如,因为那时候的你清楚自己并没有别人口里的毛病,这样的话,又何来社交焦虑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