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出生和成长都在上海的而言,是没什么“家乡”的概念的,偶尔会想到,也只是填各类表格时,碰到“籍贯”。百度告诉我,“家乡”是指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籍贯”是指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所以除了上海,江苏丹阳也该是与我密切相关的地方,但事实上,这个相关仅仅是发生在填表的一刹那。
家乡有我的亲人,爷爷奶奶、爸爸的兄弟姐妹,换句话说,除了我的爸爸在上海,父系的亲戚都在家乡。我没有在家乡生活过,记忆里和家乡有关的,是儿童时代的寒暑假,和我的哥哥姐姐躲在桥洞下避暑,跟着他们一起抓青蛙,灶头生火和好吃的灶头饭,过年时候自己做的各式各样的糕点,和上海迥然不同的喜事以及我似乎永远也听不懂的家乡话。看到小时候在家乡的照片,我的白净和他们反差明显,但融合度很好,小孩子在一起,不就是玩嘛,觉得我的哥哥姐姐们怎么那么厉害,农村的野趣也让城市长大的我充满了惊喜。但因为地域的差异,读书是明显的“风水岭”,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发展,并且也都可以说不错,但他们看我的目光多少有羡慕和不甘。确实因为爷爷选择了我的爸爸留在上海,于是从这个选择开始,注定我和他们会有不同。
对家乡的感情始终没有变化,但不知为何,或许是即将离开上海离开中国的缘故,最近的有些时候会想要去家乡再看一看,至少应有些基本的认知,“血浓于水”,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会是给爸爸的安慰——我在有意识地亲近与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那个部分。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