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力量,说书见成长。大家好,本周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是科普读物《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是科普作家张辰亮在阅读清代聂璜所著的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时的读书笔记。古文中的“海错”在现在其实是指“海鲜”,《海错图》书中的海洋生物大多是常见的我国沿海常见的海鲜,但也有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大多数生物都由作者详细描写并画图,有的甚至作有小诗。科普作家张辰亮选了其中的三十种生物,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探访等方式对原书中的描述进行论证。
清代聂璜把《海错图》里的生物分成几个大类,鳞部、介部、虫部、禽部、兽部,这是中国古代本草类的书对动植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比如鳞部就是身上长鳞的动物,鱼、蛇、蜥蜴都算是鳞部;介部就是带壳的动物,比如贝类、螃蟹还有乌龟。虽说今天看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很科学,但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古人是怎么分类的,所以张辰亮将这样的分类方法延续了下来。这个分类并不影响阅读,因为书里边的文章都是一篇一篇独立的,每一篇文章解读《海错图》里的一幅画,或者如果有几幅画是有共性的,画的是同一类生物,就把它们写成一篇文章。
《海错图笔记》的文章,共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这种生物古代很常见,今天也很常见。作者把这些常见物种身上不常见的冷知识发掘出来。比方说飞鱼,大家都知道它会“飞”,但是《海错图》里边说这种鱼的肚子里有一团白丝,像蜘蛛丝一样,从这个点开始发掘,你就会发现这个丝就是它把卵固定在海藻上面用的。到今天台湾渔民在捕捞飞鱼卵的时候,还要利用这个丝,没有这个丝我们就吃不到飞鱼卵。而飞鱼卵, 就是日本寿司上面点缀的红色、黑色或者绿色的小鱼子一样的东西。
第二类文章,就是这个物种在古代非常繁盛,但是到今天已经变得很少,甚至消失了,这类文章在这本书里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今天的海洋破坏程度已经超过了常人想象,非常严重。比如说大黄鱼,它在《海错图》那个年代,康熙年间非常的多,聂璜曾经写道,它“驰名中原,到处皆有”。但是到今天,野生大黄鱼已经被我们在几十年间捕捞殆尽。追溯起来,其实是一个渔民偶然发明的一种捕鱼法,最后造成了这整个物种的毁灭:大黄鱼脑袋里有两块小石头,负责身体平衡,有的渔民就利用这一点,用好几艘船围住鱼群,使劲敲船上的竹竿,发出巨响,让大黄鱼头部的石头发生共振,不论大小一律震晕,浮上来。这种方法后来被政府推广,对大黄鱼造成了极大的破坏,70年代时,人们又发现了大黄鱼集体越冬的地方,开船过去来了个一锅端,成为了最后的致命一击。直到今天,大黄鱼资源都无法恢复,从中国四大海产之一,变成了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一种鱼。这些故事在书里都详细地讲了,看了之后让人唏嘘不已。
第三类文章,就是这种生物是一种很神秘的动物,类似于今天说的那些未确认生物。比如尼斯湖水怪,有一些目击案例,但是谁也说不好它是什么。比如人鱼,总觉得是美人鱼,一个女孩加一个鱼尾,但是《海错图》里画的是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皮肤很黑,有手有脚,长了一个小猪尾巴,为什么画成这样?其实它和外国的美人鱼是两回事,中国的人鱼从古至今,有自己的形象发展过程,山海经时期像娃娃鱼,后来变成鲛人,越往后,越像人形。其中还有很多煞有介事的目击案例,它们的可信度是多少?还有,我们今天总说,美人鱼就是儒艮,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科学定论,它同样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作者为了调查儒艮消失的原因,亲自去了广西的儒艮保护区,由于九十年代以前的肆意捕杀,至今也没有儒艮来吃海草。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