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开始在微信读书上读起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前就听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看过。王小波这个作者也颇负盛名,曾试着读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但没能继续下去。这次读《黄金时代》,一开篇就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晚上睡觉前读上几章,缓解一下工作的疲惫,然后沉沉的睡去。。
我猜能引起兴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篇就描述了王二和陈清扬的“伟大的友谊”以及敦“伟大友谊”所干的那些事情。在第一章《黄金时代》中,引起我共鸣的地方是王小波描写他过21岁生日时写的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受锤”好像可以很贴切地描述出像我这种才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从“小白兔”变成“社畜”的历练过程。想起20年下半年毕业找工作的那段时光,由于专业原因,很多相关行业的公司并不待见女生,因此在很多同学都收到offer很久之后,我才艰难得来了第一个offer。那段时间我经常怀疑自己,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发了好几篇小论文,也得了不少的奖,为什么找工作却这么艰难。我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此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活着》和原著小说《活着》。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当然这种思考,随着offer的到来也逐渐消散,但后来每当生活不顺的时候,还是会时不时地萦绕在脑海中。至此,活着的意义成了我思考的一个哲学问题。
坦率地讲,第一章里给我印象深刻的无非就是王二所写的那些交待材料,还有一些特定词语。比如“小和尚”/“破鞋”/“正敦”/“反敦”。但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了陈清扬内心的孤独。“陈清扬说,在章风山她骑在我身上一上一下,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忽然间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虽然我的一部分在她身体里摩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这是一种多么宏大的孤独感,孤独到身心异处,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填满的。他两是这样的格格不入,却又存在着某种亲密联系。人到底是随心还是随身呢?太理想还是太现实?时而进入理想,时而回归现实,没有人能脱离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