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潜意识中认为真人秀、脱口秀、游戏竞技节目更容易受“收视率”的青睐,但近期的这些文化节目却出乎意料得大火,《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甚至超过同期的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见字如面》的豆瓣评分超过了极限挑战、目前国内综艺最高,它们线下的手机互动与微博关键词讨论流量更是形成了一次全民的文化狂欢。有一种戏谑夸张的说法:“不看这些节目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聊天。”
简单来说,《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等8位担任读信嘉宾,缓缓道来的同时也牵动了观众的心绪。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比赛对抗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节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如果把“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节目称为“下里巴人”的话,那么《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便可称为“阳春白雪”。但其实,“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永远并存。如果说过去,我们有意忽视了“下里巴人”,那么现在则表现出轻视“阳春白雪”的倾向。在事实上,公众也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却被有意无意屏蔽。“全民文化狂欢”的出现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快节奏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成为时代的痛点,而这些节目正是抚慰了这些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重拾了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或者古诗词这种已经应试化的艺术,提取并强调了它们所承载和连接的真挚、悠然自在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一种流行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时代的声音。 《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字节目的大火,其实是观众自身逐渐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食量的需求和政治理念共同推动的结果,进而形成了大规模的一场全民的文化狂欢。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热播,确实掀起又一波传统文化浪潮。互联网语境的时代,“飞花令”这样听起来复古、文雅的词汇刷屏了朋友圈,唐诗宋词的美进入人们视野,重新唤起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柔记忆。但这类节目的大热是否就预示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对文化的重拾?我表示怀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明显。而中国的传统道德——比如最根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忠孝仁义等思想并未离当代中国人远去,既然没有远去,就称不上“回归”、“重拾”。
这些节目的美好或者说是价值,比起说是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自信,更应该说——在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写朴素得有些突兀的节目完成了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之任务,不以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为目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
再好的节目也有人喝倒彩!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网友吐槽题目太简单、就是中小学水平。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诗词大会》并不是一场精英之间的精英对决,对央视而言,它更立足于“普及”,普及诗词,普及文化。波兹曼也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成功的电视节目必须满足三条“戒律”,其中之一就是“你不能有前提条件”,即电视节目不能对观众有知识方面的过多要求,要达到“零门槛”,因为作为大众媒体,其内容应该能被大多数人无障碍接收。
而《见字如面》有网友评论:邀请众“老戏骨”读信,有了更多的表演和夸张的成分,很有可能夸大了原本写信者本身的情感。但是,也就是一个好演员,才能根本不需要什么服装、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着,他就有能耐把信的内容演活!这才是另一程度上的“还原”。
不管怎么说,文化类节目开始慢慢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不管是央视还是卫视,节目制作人都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悦野,一个不小心脱了缰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