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才过了一半,连续三次扁桃体发炎。
已经三年没怎么生病了,忽然的身体无力一时没了应变之力。宁可耗在办公室,也不想出去找解决方案,因为我还没想清楚,我该找谁?
有人第一反应,找医生啊…如果我是个接受“理所应当”的人,也就简单了。
一来,我对中国医生有种本能的偏见,简单粗暴且没有态度,每天就医量的超负荷,和医患关系的不确定性,让就医体验非常容易让人愤怒。你可以说医疗硬件设施中国在世界一流,可就诊效率也排名在前,但与医生的交流过程,满意度极低。虽然就医本身就不是件舒心的事,但就医体验比如:被粗暴对待、标签化把人千篇一律、只提供解决方案不给予理由和阐述、只看到病而忽视人等现状,往往会激发人们资源不公、人性被压制等投射。二来,对于医用白色垃圾,就像我们平时扔生活废品一样,是被我们扔掉了它就不存在了,当然不是!这些无法降解的物质,就那样赤裸裸的堆在地球的某个地方,这样的多重消耗,让人心颤。
好吧,为什么医生开药、挂水、验血、检查等解决方案,我会如此不爽?这就回到了我的疑问:我们的身体是谁的?
当医生以专家的身份,快速高效的为几十个身体抱恙的人提供解决方案,做为一份工作,他们做的很好;如果目标是让尽量多的人有机会看病而不至死,他们做的很好;可是目标是让每一个面对他们的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问题,更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做为一个看病的人,他们做的不好;如果目标是做为为患者提供信息和选择的医界专家,为国人身体保驾护航,他们做的不好。
如果普及医学常识,身体科学,(这里不包含中医养生知识)不是就医时从医生那获取,从何而来?如果不是医学专业和兴趣爱好,8090后一代的现状是,初中的生物课,集体主义家文化下的父母,还有百度。
身体是父母的吗?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不是?出生?6岁?14岁?18岁?结婚?生子后?还是永远?
我问到生病会找谁,朋友的一些言论是:
--吃药啊,我从小就没人管,生病自己吃药;
--找医生,专业人做专业事;
--找爸妈,我小时候一生病爸妈就给我买好吃的;
--找伴侣,跟人在一起的目的不就是相互照顾吗?
--扛着,多喝水,慢慢就好了。
如果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中和一下,我会这么说,身体有自身的智慧,有的病需要专业治疗,有的病需要时间疗愈,对于后者,我们主体本身的责任是,为身体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补充水能量,必要时药物,给身体时间逐渐康复。但中间的决定,是我们自己做的,因为,只有我们,做了解自己的身体,喜欢怎么样的温度,怎样的能量摄取,多少水份,多少盐分,多少照顾,多少宁静。
可以求助,但决定权,属于身体的主体意识。就是我们自己决定如何解决自己身体的病痛。不是医生,不是爸妈,朋友,伴侣,忽视,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听到身体的声音。上面列的这些,都是“有了更好”的选项,而不是“没有不行”。
路上看到瘦杆儿型的人,我总会投射成他们内在的自我攻击,至于攻击的原因,可能性多多,或许多重。
只有做了主体,才有可能爱人如爱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