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小说,以前是读过的。最大的感受是像溪水流淌似的娓娓道来,很温暖地去讲平常人的生活,把生活的立体和张力压扁成统一的直线,包括生死。文笔虽流畅,却似乎并没有那种能生出花来的妙笔文采。
说实话,我是带着有色眼镜进入到这部小说的阅读的。
额尔古纳河,似乎是内蒙古的吧,右岸又是哪里。鄂温克人,只是偶尔听说过。这一切离我都那么遥远。如果我只看了开头几页就弃读,以后定会后悔,因为这确实是部好的作品。我,很少夸人。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的叙述篇章正如人的一生,也如童真在岁月长河中的出场和谢幕。弱小民族对自己天性的坚持和对外界的抗争,难道不也是人类对自身应归何处的一种思考和实践吗?
酋长的女人逐渐老去,就像静静伫立在大兴安岭中的白桦树,奉献了自己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代代的孩子们像花儿一样盛开又枯萎。
很明显,作者参考了几部作品:《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例如萨满跳神的不断显灵。用《尘埃落定》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写少数民族故事,还有《活着》那样的视人命如草荠。虽说借鉴作品众多,但效果还是很好的。作者塞给读者们一群鲜活的青春男女,等读者习惯了和他们在一起后,再把他们一个个用莫名其妙的方式夺走。
确实是莫名其妙,有雷劈的,跳着舞的,看到蜘蛛的,各种意外…人生也许本就如此意外,但还是有些太出乎意料了,而且后三分之一进展太快,略显忙乱和头重脚轻。尽管如此,你却不能说她是乱写的,这样一个神秘的民族,我们都不甚了解,只能相信作者的安排,何况她说这是根据一位真正的鄂温克百岁老人经历所写。
意想中的被欺压等内容,统统没有出现,作品中基本没出现过坏人,包括零星露面的日本鬼子,竟然也只是普通的性情中人。倒是有一点很明确,无论是闹市还是原始森林,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不平等的地位,就有压迫。束缚天性不会有好结果,互相爱着的一群人也会互相伤害。
作者的文采在这篇小说里就体现的很好,用词和描述手法更贴近故事,很好看。越是在城市中呆久的人,越能感受这部小说的美好。读这部小说,时刻能感到一种原始的美,就像原始森林中的湖水那般清澈,就像初生的麋鹿幼崽眼睛那样纯真。没有名字的女主角,跟随着麋鹿的脚步走完了一生。春去春来,花落又花开,生生不息。
最后一段写的极有意境,那缓缓向女主走来,回归山林的白色麋鹿就像是半个月亮,再次照亮了女主和山里的世界。总有人坚持天性,守在了山里,而这山,就是天上的人间。
建议迟子建和梁晓声这二位,千万别以茅盾文学奖为最终目标,应该多写写有深刻主题立意的反映家乡的作品,让才华不负家乡。
2024补记:看完此书后,陆陆续续研究了一下这个民族和黑龙江的历史,发现小说存在很大问题。最主要的缺点是作者对鄂温克人的历史并不太了解,而且可能因为是女性的关系,文笔太过于“童话“,总之没有体现出鄂温克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有些太平,根本没有粗粝感,而这种感觉真应该是这个民族应有的,应该被写出来的,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虽然自我打脸,但也要补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