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


读书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创造力。每位名人的成功都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们的读书经历。名家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借鉴和帮助。今天看了老舍先生的《谈读书》,得到很大的启发。

老舍先生开篇就说:“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一个让我们敬仰的大学问家,竟然自谦读书不求甚解。

他说他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每每归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 他说光翻动了书页,而没有吸收应得到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他读过某部好书没有,他总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以对答。

老舍先生说,这样读书是个毛病,应当矫正,如果不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怎样矫正读书不求甚解这个毛病呢?老舍先生给了两个矫正的办法。

第一是 读书要做笔记,这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个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可以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做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

有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恶去读一本书,自己喜欢的书捧入云霄,自己厌恶的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看了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我自己对号入座,我就是好者好恶者恶,我读书的面很窄,我一般只读教育类的书,或者是健康方面的书,再就是情感类的书。其他的书不爱看。像天文、地理、人物传记、史学类的书我都不爱看。

老舍先生说,读一本书,不要只依着自己的观点,要多看看别人的意见。他说,一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是糟粕。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平时我总是把一些“与我心有戚戚焉” 的句子摘抄下来,当作我心灵的慰藉收藏。可是当老舍先生举了一个实际例子,他自己的实际例子作为佐证,让我改变了以前的固定思维。

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写作也模仿他故意逗笑等“窍门”。后来他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才晓得原来他所模拟的正是这个大作家的短处,。知道了狄更斯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会故意逗笑,如果他不逗笑,他会更伟大。

老舍先生说假若他选读狄更斯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两本他的传记,再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他一定对狄更斯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去吸收营养。他说读书细嚼慢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看了老舍先生推荐的读书方法,我又想到了目前好多人极力推荐的读书方法,两小时读一本书。我觉得极不可思议,我认为字不一个一个的读,好句子不一个一个的看,会知道什么意思吗?可是人家说一年读100多本书,是他们的日常。那究竟是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让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呢?还是目前朋友们推荐的快速阅读方法,获得的知识更多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