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里推荐香帅的《钱从哪里来4》,说“趁着过年放假赶紧读,读完就知道2023年该如何做了。”
我的确是过年那几天读完的,作为一个经济学系毕业,从事金融的人来说,《钱从哪里来》书如其名,名字虽然俗气,经济金融动向却阐述得明晰。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岛链化的时代下的经济金融动向,在全新格局下抓住财富增长先机。
①世界不再是平的了,而是岛链化了
“全球化”这个词不再屡次被提起了,世界不再是平的了;
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竞争像锋利的岛屿边缘,全球贸易、金融市场、产业分工和信息流动像链接各岛屿的密布链条,将世界链接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各个国家之前有博弈竞争,但任何一个国家的伤口,也会让其他国家的人感到疼痛。
②美国通胀或许是一种“阳谋”
2022年,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通胀数据完全背离:美国经济过热,通胀高企;中国经济过冷,有通缩压力。
美国2021年4月开始通胀,美联储第一次加息是2022年3月,隔了1年零1个月,CPI从4.2%跳到了8.5%。
迟迟按兵不动,从政府杠杆率来看,也许有另一番解释。美国政府杠杆率大约是130%,远高于国际上通常认为60%才是安全边际,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面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降杠杆”。
根据政府杠杆率=政府债务/GDP,降低杠杆最重要的方式是增加GDP,毕竟美国压根没想过债。
GDP搞上去,美国没办法跟中国一样搞生产、搞基建,他们有一个好办法-提高通胀率。
根据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徐远教授的测算:如果未来5年保持平均4.5%的通胀水平,那么过去3年美国的债务上涨全部会抹平。美国一把通胀牌,全世界外国债券投资者都替他的财政刺激政策买单。
③中国经济是一个缓慢但确定的恢复趋势
2022年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萎缩,居民要么收入下降,没钱消费,要么风险意识上升,不愿消费;企业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经营,无力维系。
国家1%的降息,大约能增加2万亿的净现金流预计会有1.2万亿流入市场,对应1.8%的GDP增长。PPI、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等经济数据呈现出我国的确是经济寒冬,
但随着疫情结束,发展重回更重要的位置,不管是投资、消费、楼市还是股市,从2022年到2023年,预计将会有一个缓慢但确定的恢复趋势。
④房子还能不能买?
2000年到2012年,我国房产等同于优质安全资产。全面铺开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化使得城市房产成为了财富的载体,成为几乎没有回撤的最佳投资标的。
2013年到2021年,北上广深的房产仍然优质安全,小城市的房产价格却出现了分化,这个阶段,大约有6000万常住人口从小城镇向大城市涌入。
而从2022年开始,房价的变化不再是单边向上的了,而是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也才80%,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已经非常少了。每次回老家,可以看到老家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2020年,中国城市住房自有率平均达到了73%,高于发到国家60%的水平。和10年前相比,中国25岁到29岁这个阶段的生育主力人群下降超过20%,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
房价高收益阶段也将结束,大部分中国房产不再是优质安全资产。
那房产还能不能买呢?一线房产收益率大约在4%-5%,三四线城市的房产收益率可能在1%-2%,经济增速后中国可能面临一定通胀压力,房产的抗通胀属性会被给予一定的市场溢价,但总体来说不再是高收益。
买房的机会成本将取决于个体,不买房钱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是否会被别人借走,都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考虑。
四五线城市:尽量买县城里学校周边或其他容易出租房子的地段,至少即使没有居住需求不具备投资价值,但或许有入学资格证明,更好出租。
二三线城市:未来的趋势当然是投中国的增长,投好企业,投向增长溢价的金融市场,但一个家庭保底安全资产仍是房产,这是一个家庭的下限,更是动荡时代的安全底线和心理安慰。
生活在一线、拥有一定高净值的家庭,加杠杆是实现优质生活的最优途径,而房贷仍然是一个最基础,最保险的杠杆,如果按照30%-50%的首付计算,相当于用两到三倍杠杆,挑选核心城市的房产,即使房产每年只有5%-7%的涨幅,也能获得10%-20%的收益。
但不管在哪里买房,不论四五线、二三线、一线城市,所有房产都有一个定语:“核心区”,人群密度最高、商业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房产才相对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