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够端庄的样子而犯愁,说,不然给你报个学习班吧。学习一下礼仪和修养。但是在佛门中,却真实的受到了这样的培养和熏陶。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智慧超群,德行出众。正是目睹了佛陀弟子阿是说的威仪,才得见佛陀,礼佛出家。威仪乃无言之教,以身说法。出家人,行住坐卧皆具威仪,佛陀慈悲教授的威仪,能够让我们收摄身心,不仅能够调整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气血畅顺,四大轻安。更能帮助我们具足恭敬,念念在道。举手投足的威仪表达的是对三宝的恭敬。师父说,如果身体失去威仪,心中正念亦已经失去。
曾经听师父说过,净慧老和尚一次慈悲地提醒他,说学医的人,自己坐不直,就没法给别人看好病。净慧长老坐时几乎不靠椅背。数十年为一日,这样的功夫,令人心生敬仰。我们来到道场,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学习威仪和规矩,剃度之前,法师们特别慈悲的为本次参加的营员教导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过堂、行堂
过堂是一场佛事。在现代中国文化里,有独特的餐桌文化。现代人将吃饭作为一种人们联络感情,娱乐放松,工作沟通场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餐桌礼仪。比如吃饭的次第,端碗的方式,等等。佛门的过堂,融合和东方文明和佛制而产生。因为佛陀创立佛教,起初是靠托钵乞食。后禅法传到中国,四祖道信大师为适应中国国情,在黄梅首倡农禅,让禅宗一脉在中华大地扎根并兴盛。虽然不再托钵,却产生了过堂的仪规。所以在佛门里面,过堂不是普通的吃饭,而是一堂佛事,过堂的仪规,遵循佛陀托钵的传统,有行者为修行人添饭,称为行堂。
过堂时,要端身正坐,全程止语。左手托碗如龙含珠,右手执筷如凤点头。需要添加多少量,全凭手势表达。佛门规定学道者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我们所吃的是十方供养的道粮。吃下去要更加勉励自己精进修行办道。
禅门古德百丈怀海禅师首倡禅门清规,他以身示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说明对自己修为要求十分的严格。而吃饭亦是功夫,赵州禅师一百多岁,只有一颗牙齿,学人问他如何吃饭,他说“粒粒咬着”。我们在生活中,手机是最好的朋友,吃饭睡觉也舍不得放下,不要说粒粒咬着,就是吃下去什么菜,可能多半不记得。修行在生活怎么修,就看我们的念头在哪里。
本次活动还安排了大众行堂。行堂是丛林职务之一,即于每日粥饭未开梆前为大众铺碗筷,于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茶、装茶水等之职役。行堂也是一种苦行,在丛林里,行堂的师父和居士需要每日为大众服务两次(早斋和午斋)都是待一堂吃好后,才能开始吃。遇到一堂人多,可能行堂的师父们有些菜吃不到,或者是会饿肚子。若是天冷时,二堂可能饭菜都凉了。
耀立法师开示营员,学习行堂可以升起利他的心,去我执。行堂的人需要时时照顾吃饭的人,让能够有缘在此用斋的,无论是师父,还是居士,都能把饭吃好。不能说有的菜自己非常喜欢吃,就给别人少盛,余下的留给自己。
行堂需要提前要斋堂摆碗筷,为清洁故,碗筷摆好后还需摆放纸巾。拿碗姿势有讲究,既可以拿足够数量,又拿的稳避免摔坏。至于行堂,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比如拿菜盆的位置要让人能看到里面是什么菜。特殊的菜比如辣菜和咸菜要少打,还要时时关注大众的所需,如果女众或者是饭量小的一次不要打多,有的师父爱吃面食米食都要留心记好。师父曾经讲,行堂易证他心通,也就是说能有一颗利他心,自然能够了解别人的需要。此外,行堂服务还要讲究效率,哪怕擦桌,收碗,都有讲究。这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
当日中午,感恩组的营员就在组长耀立法师的带领下开始实习行堂了。服务他人,成就自己。就在这一点一滴中。
下次,您来到老祖寺过堂时,也可以学习一下过堂威仪,感受一下行堂师父们的细心和慈悲。
摄影:耀尼
紫云老祖生活禅文化体验活动文宣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