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信仰与理智、自由与必然,以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立与分裂已经让思维筋疲力尽[8],让人想逃到直接性之中,即单纯简单的信仰与情感之中去寻找慰藉。
2、虚空与充斥着虚空的存在者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彼此无限分离。正是这种无限的分离与差别,使得虚空不仅不是存在者的整体或大全,而恰恰是这种大全的反面。
3、绝对也不是先验自我意识的本源统一性或经验性意识背后的先验认知结构,不是仅仅停留在自身之中与客观性相对立的主观性。
4、黑格尔的“绝对”概念不是出于哲学体系的体系化的需要而被强行构造出来的特殊的哲学概念,它植根于整个体系的总问题即对普遍的分裂的扬弃之中。
5、先验演绎本质上类比于法学性质的辩护而来的一种关于合法性(Rechtsgrund)的证明[38],就其作为对概念能够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所做的解释(Erklärung)[39]而言
6、在这种万象森严之中,规定性是内在的、本质的与必然的,而且诸种规定性彼此依存又彼此对立,从而超越出自己的有限性,将自己作为整体的一个环节与有机组成部分而建立起来。
7、从哲学上看,规律自身反而是需要解释的,因为规律有着自身的条件。规律带来的另一个更困难的问题是,它在事情展开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以自身的那种外在化控制的方式将它的条件隐藏起来或加以支配,但这种尝试无法达到目的,因为所谓“条件”指的是根据,没有任何事物能在不消弭自身之存在的情况下反过来支配它的根据。
8、如果成长是逐渐遗忘自反式的主体性经验,在小他者不断构像之镜中享乐式、偏离意识形态、自我异化般屈服于自由意志,消沉于意欲和表征内,强力意识/自由意志必将丧失其原初和本真性,坠入虚无。
9、规律是纯净而合理的,但现实事物则充斥着种种杂质和假象,不值得信赖。
10、在规律涉及的每一个层面上,规律在具体规定它的各要素之前,已经对这个层面作了一种极不显眼的整体设定,这种整体设定往往是人为的强化规定,而不是事情自身客观的显露。
11、规律,无非是在某个特定深度的事物整体格局之下,事物的各要素之间可被人的知性反复呈现的现成化模式。规律与力的结构在知性这种认知方式最初出现时便已现身于世。
12、这二者所构成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表面化的、不真的现象世界,它在这个世界背后又设定了一个实质的世界,一个真正的规律世界。
13、黑格尔指出这样被设定为意识之彼岸的内在本质其实是空的。
14、缺乏统一性的东西依然缺乏实质性的统一,知性只是将诸差别要素之间无数次的一同呈现这一事实说出来了而已,并将这一本身偶然的事实说成是有着必然性的科学规律。
15、所谓无限性就是要将事物理解为以不断突破自身限制的方式存在的自主活动者,将种种差别和规律理解成事物自己作出的,而不是在一个僵死的对象上任由理性设置出来的,这些差别因此就成为内在的差别。
16、这里所谓的无限性,既不是主体方面也不是客体方面的无限扩权,而是指事物(无论主体还是客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即事物是一种不断突破自身的外在界限(“无—限”)的自主者。
17、通过无限性我们就看见规律完成其自身而达到内在必然性,而现象界的一切环节都被吸收到内在世界里面去了。
18、(1)理性对无机物的观察、(2)理性对自我意识本身的观察和(3)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内心与外间世界对峙的情形时,规律思维经过改头换面之后又现身了;(4)在伦理世界的层面谈到了著名的“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那同样是规律思维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