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还乡手记#小公园的前世今生:当老市区复苏,我们需要修缮的还有什么+厦门大学+厦大新闻传播学院

01

    就是在不久以前,大学宿舍里的某个早晨里,我的朋友圈突然被一篇名为《民国版小公园上线,整个汕头都被惊艳了!》的文章刷屏了。

    看见屏幕里千里之外我的家乡,老市区曾经破败的旧街、骑楼经由专业团队细细修缮,翻新的古色招牌重新挂起;看见这个时代的新新男女们著起了民国的军装女工装等服饰,与上世纪的各式老行当艺人一起穿行于小公园的街巷……汕头的老市区,终于睁开蒙尘的眼睛再度复苏,浓浓的民国气息历久弥新,隔着屏幕扑面而来。

    对家乡的挂念不住发酵的时间里,收到这样一份来自家乡的礼物,我相信每一个曾与小公园有着千丝万缕系连的潮汕人,都会在惊艳之余,发出一声甜蜜的笑。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汕头味道

小公园亭前冲上一泡潮汕功夫茶|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汕头味道


02

    老市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埠时代汕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小公园,作为四永一升平的核心,整个老市区的道路、房屋,乃至商贸、生活都围绕它而发散开来。(“四永一升平”是老市区五条主路的合称,曾是汕头最为繁华昌盛的地带,老一辈人有“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之说法)

    外公外婆的旧房子就坐落在那小公园的对面。我虽然算不上老市区的原住民,但从外婆口中牵拉而出的许多怪妙的邻里传闻和热闹的家长里短的往事,外公在街头摆摊卖水果的奋斗史,妈妈踏着二十寸自行车叮叮咚咚穿行在商场上班路上的回忆,再到幼时的我对楼梯间的猫咪、笨重的老电视、旧式窗户上的生锈挂钩的依稀记忆,也拼图似的拼起一幅关于老市区泛黄轮廓的画卷。

    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对旧事物的留恋,还未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我总是喜欢时不时地去老市区的巷道里走一走,拍一些杂乱的照片。会看见骑楼老屋外耷拉的电线和罗马柱上斑驳的青苔,会看见红砖修补侵蚀的外墙和破碎的琉璃,也会看见屋内人去楼空废弃的黑暗和墙上“危房勿近”的告示。我亲眼看着夕阳缓缓停滞在这座古旧的老去的城区里,曾经的故事和人烟都似乎幻化做看不见的颗粒沉积在角落里。是的,老市区一度变成了人气渐散的空城,原住民因搬迁所剩无几,许多曾盛极一时的店铺和大厦也无声无息地倒闭了,仅有几家艰难维系的老字号门前沙哑的潮剧声仍然在悠长的巷道里空转……

罗马柱
骑楼外墙
曾经盛极一时的南生公司

    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市政府下力在老市区的范围里竖起围板,敲敲打打的工具进驻安宁的街道,改建方案让一些老市区原住民仿佛看到了一丝光亮。但是不料,因各种阻力而踌躇停滞的工程,望眼欲穿便是七八年。老市区的未来走向终于无人知晓,亦无人问津。

    老市区的前世到此为止。

03

    不过庆幸的是,老市区并没有像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遭遇拆迁新建的不可逆转的命运,甚至不曾引发类似的争执。她奇迹般地几乎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一砖一瓦。我总是觉得这冥冥之中与潮汕人内心对小公园近乎虔诚的浓郁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乘着家乡创建文明城市的新风,一轮崭新的改造翻新工程以小公园为中心,在老市区的楼房街巷间开展起来。十二月份“汕头马拉松”的举办,更是让“民国小公园”的重现计划有如搭起火箭一般如火如荼地实施。

    到了年味儿最浓的春节这几日,小公园更是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游历史街区、赏开埠风采”迎春活动,全面展现小公园作为汕头地标的面貌,极尽热闹的氛围将老市区的复苏进程推至了最高峰:

    在正月初一下午,小公园周边搭建起一个大众舞台,举办与民同乐的大型文艺演出,骆驼舞、英歌舞等潮汕人民耳熟能详的迎新民俗表演也巡游街巷。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sttv今日视线

    还有前面提到的“四永一升平”。升平路主要展示沉香、茶、酒等具有浓浓开埠味道的传统行当;至平路部分路段至商平路汕头旅社则展示了汕头特色百货和潮汕传统特产,以重现昔日“百载商潮”的老字号。国平路集中展示潮汕非遗文化、中西方婚俗文化以及潮汕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塑造“潮风盛汇”繁荣景象。据金平区旧城办副主任介绍,在展示潮汕小吃制作工艺的同时也会有咖啡、奶茶等年轻一代更感兴趣的制作手艺的展示,体现开埠区在新时代下的包容性。

    当然,除了吃喝玩乐,本次活动还着重展示城市发展历史。修缮一新的骑楼与街道、重新挂起的招牌,让人们隐约间窥见老市区鼎盛时的风采,另外,据金平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振强介绍,位于海平路97号的红色交通站也在今年1月1日正式开馆,沿途的商平路举办了汕头市工业史展、新时代金平图片展等综合展览。

修缮一新的骑楼
可爱的小公园

    ……

    是啊是啊,说不尽的展演,道不尽的魅力,小公园竟然一夜之间成为了刷爆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地点,我们的老市区,终于迎来复苏的时日了!

04

    最近一次亲临老市区就是在年初三的时候。

    小公园小小的亭子挤满了游客,升平路商平路人头攒动,看来那一位讲着粤语的游客口中“比牌坊街(潮州著名景点)的人还要多好多”真的毫不夸张。

    我看着原本龟裂的墙壁被修得平整无瑕,看着原本寂静的老街填满喧闹无比的人群;看着美食街各种小吃烧烤的肆意烟火,看着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一家老小,在纪念板前拍照留念发朋友圈。我应该打心里感到一阵热切的欣喜,这般火热的景象难道不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复兴?可当真正的复兴大功告成,我又无不隐约担忧这样的热闹——有些刻意的痕迹,有些喧嚣的氛围,有些肤浅的游赏,好像与记忆中小公园的繁华还是有所出入。(是的,今日小公园的热闹再不适合用“繁华”来描述)

    老字号的手艺人们承受着应付着相当于平日好几倍的客流量,精心的手工制作或多或少地让步于产量化的输出。

    最热闹的美食街摊档冠以潮汕特色美食之名,却以烧烤果汁为主,虽是为了方便游客边走边食,也是许多景点难逃的程式,但不免给汕头本地人以流俗之感(说好的潮汕美食呢)。

    展览馆、老行当更多地也仅是走马观花的一瞥,来不及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淹没在人群的洪流之中。

    ……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地标而言,太过旺盛的人气可能是一种惊扰与破坏,它在带来可观效益的同时,也让一些传统的、文化层面上的东西的表现被极大地稀释了,阻碍了。当老市区如愿以偿地再度复苏,当小公园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点,这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汕头人期盼已久的模样呢?

05

    当然,惊艳和高兴不是假的,不可否认,从结果上看这次小公园的复苏,从宣传到筹备都足见用心,是一次可喜的突破性的进步和成功。我知道,城市发展,老市区过去繁华的往事再无可复制和重现,我也知道,要让一个老市区彻底复苏、寻求一个平衡经济与文化的最优解绝非一天两天的易事。但我觉得,这次的复苏仅仅只是睁开了眼眸,关于老市区,我们需要去思考、去修缮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也希望,有关部门在日后的修复计划中还要多多考量和借鉴,切勿因一次成功而停止脚步或者偏离道路

    所以,在此我斗胆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也算为老市区的复苏进献一点点个人的力量:

1.针对客流量的问题,我觉得在节假日的时候还是应该采取一些诸如错峰、预约等限流的措施。(毕竟老市区的街道并不算宽敞,展览馆的空间也有限)有了这些量的约束,才有可能实现质的保障。

2.美食街的烧烤果汁可以有,但是像鲎粿、蚝烙这样真正意义上的潮汕小吃的热度还远远不够,大有喧宾夺主之感。或许老艺人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让传统小吃方便游客边走边吃的方法(像包装上做做文章)?

3.整体上,除了前期的宣传,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还不够。我觉得近切些的,可以利用微博朋友圈等举行小公园主题合影活动,联系海内外无法回家乡过年的潮汕人、潮汕华侨,让他们也可以一睹小公园今日的巨变,再长远些的,还可以着手小公园的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掌上的小公园,让无法到达现场的人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公园的热闹气氛。

以上。

06

    屋檐上不知名的鸟儿去了又来,从前世到今生,目睹老市区的复苏还是百味杂陈。总之,作为一个又即将离家的年轻的汕头人,我还是希望下一次踏足家乡时,能看见一个更好的小公园吧,更是为了让那些已渐次步入迟暮之年的小公园老住民,可以在有生之年再度亲眼看见老市区的复苏。

迟暮之年

部分资料参考:

微信公众号@汕头味道《美爆了!民国版小公园上线,整个汕头都被惊艳了!已刷爆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sttv今日视线《为期20天!小公园将迎来大狂欢,各种活动丰富多彩!赶紧来“打卡”吧!》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插图均为本人拍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