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章以此来开头,一句话就道明了全文章的主线。让人倍感压抑,从故事的开始就已经暗示了故事的结局,莉迪亚身上背负着太多的爱与期望,这让他几乎不能自由的呼吸,同时这也是她生命结束的最终原因。
本书既可以说是一部家庭教育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教孩子如何才能摆脱别人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己。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并且这个课堂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性格、能力都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文章中孩子的爸爸,一个东方的移民者,想尽一切的办法都想融入这个社会中,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他深刻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歧视,她虽然是东方人,却选择教授异乡的文化历史,从小在异乡的生活,造成了他性格中的敏感、自卑和竭力想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他希望他的女儿可以融入到这个大的文化中,拼命的让孩子多多的交朋友,以此来作为得到别人的认同。
文章中的妈妈玛琳娜,一个喜欢追求与众不同、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不喜欢普通人认定的道路,不管是对事业还是爱情,她没有听从母亲与当时世俗人的建议,甚至冒着与母亲断绝子女关系的危险嫁给了一个东方人,她不喜欢母亲的价值观,不想一辈子都待在厨房,都只能看着那个厚厚的食谱,不想一辈子都只是在研究面包怎样做,鸡蛋怎样煎,她的理想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在实验室,她即被嘲笑但仍然不屈不饶,喜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愿让世俗的枷锁困住那颗渴望自由飞翔的心。她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参加医生考试,不惜抛夫弃子,但是在现实的面前,她还是妥协了。由于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两个多月的离家计划,同时也为后来她对莉迪亚的种种要求做下铺垫。
文章中的主人公莉迪亚,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被人关注的环境中,种族的歧视造成了他自己自卑怯懦的性格,同时又由于她是那么的懂事听话,所以才会更加加剧了故事的悲剧性,她由于小时候经历过母亲短暂消失的恐惧,所以当母亲再次回来之后,她是既高兴有恐惧,恐惧的是说不定哪天母亲又不告而别了,她把母亲的离家出走全部归咎于自身的原因,所以当母亲再次回来之后,不管母亲提出的任何要求,她都是表面无条件的接受,对母亲的任何决定,除了点头还是点头。而另一方面,对亲情对友情的缺失,再加上由于母亲的梦想中途破灭,内心不甘,此时恰巧女儿有如此的好学,所以她就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女儿的身上,希望女儿可以完成她没有完成的梦想,却丝毫不在乎女儿内心是否真的是喜欢。所以故事后来一切的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了,直至亲手将女儿送到了人生的尽头。
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告诉父母,虽然您给了他们生命,但是却没有权利来书写他的人生,任何过分的干涉,都是自私自利的行为,都是将自己的意愿强行绑架到孩子的身上,这对她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孩子从出生后,就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来强加她,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在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特别是当您的孩子越听话,她们走极端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她们不懂得反抗,只会默默承受,直到不能承受的时候。
在当今生活学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本书的教育意义尤其显得重要。每次中考、高考过后,孩子留言自杀的报道总是见诸媒体,可是只有当事人的家庭能深深地体会到自己所带来的恶果,很多的家长恐怕也只是看一个热闹罢了。我们不要再这样无声的告别了,因为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对家庭,对孩子,对社会都是太沉重了。所以本书对家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倘若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书中的观点,这将是孩子之幸,教育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