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离复“
……想当角儿吗?
为参军七十二年而作
巜前言》
没有人不想成功,都想在人生舞台上当角儿。
下面的故事,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忆当年,在南京,从警卫员岗位调到文工队,一报到就看见"一专三会八能""论演员修养"等文件,如获至宝。
(一)触类旁通
1960年,偶然见北京人艺大导演焦菊隐,就是“茶馆”的导演,他写了关于创造角色的文章,我大胆地参照,为了音乐形象在二胡中有所创造,写下了五个步骤:
1,理解作家在作品中高于生活的内含,见到音符的背后。
2,用琴声去体现作品的音乐形象,调动各种元素。
3,本人对作品的理解,再创造。
4,把以上三方面统一起来,发挥自己驾驭能力,在胡琴上表达出来。
5,要面对观众叙述,而不仅是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也是不可少的,像饮酒品茶,自得其乐。但是,只有诗兴大发,提笔挥毫,写出了作品。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去上音附中当老师,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依靠了这五点,帮助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可以祘是我的袐袂。
记得闵惠芬,她在高中时参加全囯比赛,教研组集体輔导。我发现她如痴如醉,拉完一曲,差点倒下。提醒说,音乐表现要记住台下有观众。不只是你在演奏。心中想到有观众,才达到"自己见到自己为观众表演"。
这句话有点深奥,一般人,听不明白。所以,当角儿不容易,实话实说。
(二〉难解苦闷
当年, 闵惠芬获奨后,每日琴声不断。听得我也蠢蠢欲动,想练琴。
遗憾的是,总提不起劲,因为,自己的琴声不好听。久久沉思,无策,无奈,不想拉。
当然,对伴奏艺术的爱好,仍精力饱满,趣味不减,满腔热情。
多年后,才想起了我幼时,恩师王春荣先生(越剧音乐创始人)。给我上的第一课。就让我感到即兴伴奏能力之神奇,原来这是表演艺术中活的灵魂。
能精心配合演唱, 其乐无穷,身入其境,物我交融。
可惜,我沒想当角儿。也沒想上台去独奏。只满足于伴奏。
无独有偶,已故校友古琴家林有仁,听了俞丽娜第一次独奏会,她一亇人一口气拉了一亇半小时,不看谱子。林自愧不如地坦言,他只会弹一首当前的曲子,过去的,弹一首,忘一首,全忘了。因为,他也沒想过开独奏会。
我很有同感,连自己保留曲目的曲名,都背不出来。心中有了触动后,就拿出本子,把自己的全部保留曲目,划成表格,每天练习。练一首,划个勾。渐渐地我也可以一口气背出十多首。
在日本,我女儿外出前,开好录像机就走了。我被迫,一口气拉了十七首,选了六首。过一年又拉十三选七,变成CD。說明背谱真的很重要。背不出来,理解不深,就无法感动人。
(三)量变到质变
一天,练"听松",感到越拉越有劲。思考这股劲从何而来?嗳!忽然开悟,原来我被“听松”的节拍节奏律动美,感动了,灵魂深处,同频共振。这个同频共振,是测试演奏是否动人的标志。
接着我想。全曲那么多复杂的切分音及变化,要领在什么地方?
我求教于中外基本乐理书,发现书中对重音的解说,也没说清,帮不上忙。
因为我长期爱好戏曲,离开文工团去剧团一年半,学过打击乐。懂点节拍重音的真正内含,是得益于打板鼓,深感一板三眼的板,很重要。
不坐板鼓的位置,是不会知道打准板有多难。唱腔千变万化,复杂的节奏变化中,要气沉丹田,杂而不乱。
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这叫杂而不迷。才能牢记板敲在何处。
我看校友梅雷森在打"梁祝"协奏曲板鼓时:每打一板,全身震动。把握的分寸感很到位。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打鼓者的一板,确实是关系全局的。
我认为;节拍节奏中的轻重快慢强弱缓急变化,演唱者的一举一动都在鼓师的掌控之中。唐明皇也当过打鼓佬,说明鼓佬有多重要!
好的鼓师,能做到"画龙点睛一瞬间"。
日本东京中国文 武学院院长高 小 飞老师,特地为我讲了一个故事,挺有趣。
有个大爷,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看戏。后排一位戏迷一边听一边用小棒按板眼变化轻轻地敲打前排大爷的光头。戏演完毕,有朋友问大爷,人家打你的头,怎么你无动於衷?大爷回答:我在感觉他打的板眼轻重强弱对不对,倘若他打错,我立马撩他。结果,他打得不错,我很满意!
这故事表明,他不是看戏是听戏,是欣赏音乐节拍节奏变化之美感,台上台下相连,得意地逍遥,飘飘若仙。这种状态是不是令人陶醉。
紧紧的抓住板上引起共鸣的这一瞬间,我形象地命名为’连心跳‘’
(四〉名师指点
也是我运气好,能听到已故合唱指挥家张民权教授传授的指挥要领,使我更加坚定的认为,创新这概念是正确的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模凌两可。
把悟到的‘’连心跳‘’的位置,明确无误地,确认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节拍重音位置。这是我原创性的发现。请大家记住连心跳这三亇字。
各位,我不是钻牛角尖,可比喻,我是找到了可以治病的针刺穴位。这些穴位可以通筋络,调阴阳。除百病。
“”连心跳”抓住了阴阳平衡点。就象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发现了一把掌控全曲的钥匙。
于是,把上面说的五步骤,也简化成‘’连心跳‘’。作家,演奏家,听众的心连在一起跳动。
因为找到了节拍重音。之后,我又研究重音与强音之区别。我还及时地利用网络,把研究推向深入。囯内外广泛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没有想到,我的调查课题得到了众多专家,毫无保留地谈了各自的看法。这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如:上海民乐团扬琴演奏家丁言仪说:强音是向外,重音是向内。
上海民乐团二胡演奏家邓伟民认为,二胡演奏时,强音用手腕,重音用全臂。
上海越剧院琵琶演奏家周卫力认为,强音是术,重音是艺,需感悟才能弄懂。一般人很难达到这高度。
我在日本华人华侨联合会聚会时问,强音与重音有什么区别?旅日著名画家王之江脱口而出说,强音是刺耳的,重音是则震撼人心!多么简明扼要,形象鲜明的说明。
以上见解,很像开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凡此种种,大大地坚定了我对重强音研究的信心。
有一天,打电话给原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夫人朱蓓蓓,介绍了我对重音和强音的区别文章,她敏感地提醒我,你可以写一本书,论重音。我受宠若惊。一定要尽早把书写出来!
〈五)实践验证
可喜的是,我在上音师范班视唱练耳课教学八年、还有许多单位与亇人,普陀区孙中炜打击乐培训中心、校友高飞云、浦东圹桥天华民乐队、合唱队、日本残留孤儿民乐队、合唱队、京剧票房、在日华人名家李文培,丁如霞,李永亮,高小飞,武乐群家里孩子。云南同乡会,陈敏音乐园,都多次组织了培训,还有陈央恩小朋友的钢琴、吉他、浙江嵊州广电部二胡小组、甘霖戲迷们。美国纽约康华幼儿园杨淑敏师生、丹麦小学生尼古来、香港戴鸿飞筝教室师生。那么多地区,单位,亇人,在网上线下都研究了关于重音强音之区别,普及连心跳概念,众多实践经验的案例,可以作为科研的数据。证明新概念有效。
不论是歌唱,器乐还是打击乐,一旦明确重音与强音的区别,就在音乐表演上出现明显的对比。若能应用连心跳与离心粘连,则引人入胜,见诗情画境。
我认为,演唱家对发声法研究很重要,是相当复杂的工程:对音乐表演艺术结构元素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因为这项研究,能使表演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六〉兼听则明
调查有 数据可证明,是不是附合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的去验证。
为了普查,我邀请了国内外 不少好友,为我作抽样调查。进行过调查的有;
杭州周靓 靓 (是留学 乌克兰 音乐教育博士)
浙江故乡亲友沈道珍 , 尹 桃 桃。
旅日艺术爱好者 朱 建 英,戲曲爱好者山川方 慧 等
都帮我 抽样调查 证明了知道重音与强音不同的人数,不到百分之十。
特别是 上海越剧院琵琶演奏家周伟 力 。他说玩音乐的人都是比较聪明的 。但是 演奏家更需要体力精力 。老师你研究的内容。要比这个要求还要高。要有一定的灵性 顿悟。所以了解这个内容的人几乎等于零 。
多次多范围的 调查, 证明 ,研究重音与强音这个问题是必要,且十分迫切。
国际艺术家交流群,长达半年的网上讨论很热烈,有记录在案。
开始,上音校友自由音乐人琵琶演奏家孙滢表态说,陈老师的研究,对目前中国音乐市场有现实指导意义。
她还说 连心跳和离心粘连,一则类似于声与韵,一则等同于节奏的弱与强,尤适合用来描述散板。过去常总结为“形散神聚”,但只是听者的感觉多,而此番的形容,主要是强调了演奏者自身的感觉,并由此带领听众进入自己的音乐世界。简而言之,解释了演奏者如何在节奏音准都无误的情况下,让音乐更具有感染力。
也有校友说关于重音讨论,“不要再说了!再研究下去,会影响健康,还有性命危险!”
面对这警告,我一时摸不着头脑,无所 措手足。
这时,日本上音校友会付会长上海杉达学院付院長陈立新博士发表十分重要的意见;
’连心跳与离心粘连”简称“粘离复”,是内求,体验之感悟。陈先生用形象化语言表达这些感悟,是很有价值的,与佛学相通。
陈博士的论述的价值还在于,把过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说出来了!
我信手拈来一幅对句。发在网上:
莫道万涛似汹湧,
風平浪静一场空。
( 附书法作品)
立即得到著名音乐评论家王万涛校友的髙度好评。
上联是形而下,下联是形而上,此作可与六祖坛经中禪诗媲美。我大吃一惊。久久难以平静。这个点评,是敦促我要不断努力,不负众望。
还 想起万涛兄在上音90校庆时,对我的"胡琴六合谣"在师范校友面前,。突然发表演讲,说我的作品从行为艺术上升艺术哲学从表演艺术到太极哲理…,这些评价。有录像保存。
把录像发给故乡电视台付台长朱莉新看后她说;这老头子是那个?他说话时你在一边点头,好像你也不大明白。
果真如此。
我又把录像发给日本好友张进旺看,他说;
人的认知水平可分四层;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说我在这亇问题上到了第四层;
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听他的点赞也有点陌生。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知道。
只能事后化时间去回忆,消化,珍惜。
至此, 网上讨论划上了句号。
(七)继续前行
回忆当初,发现了连心跳的第二年,我感到每小节第一拍称为“连心跳”挺好。但是其余部分也该有个词汇才完整。
取什么名词呢?经常在听京剧名家唱段,感到精彩唱句后半部分 撤 慢,回原速,这是 让观众 叫好的绝招。
从中有悟,就把连心跳之外的部分,命名为“离心的粘连”。既形象又妥贴。
音乐是时间艺术,时间按小节划分,把小节内的节拍节奏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全曲也就依次类推,迎刃而解了。散板中虽然沒有小节线,但是粘离复规律同样可以按乐汇,更加自由地任意发挥。
这时,我心中产生了控制不住的沾沾自喜,摇头晃脑,回味无穷!
哈哈!真像范进中举,昏昏沉沉!有点忘乎所以。当然,只能偷偷地乐,以免节外生枝。
(八〉题外备忘
记得校庆70年,我在上音民乐系校友座谈时说了我对二泉映月的研究体会,谈到重音与强音,对杨蔭浏先生阿炳二泉记谱有不同看法后,朱晓谷教授建议系内开讲座。系主任藉口讲座已满。第二年也排不上,过去了多年,新领导也不知情。囯内外都知道了,母校知道不多。
说明新生事物成长是有曲折的。要寻找发展机会,要坚持,要不断向前。为了音乐教育事业作贡献的机会一定会有的。化阻力为动力!
幸好!机会来了。日本中华新闻总编姜建强先生在高小飞院長陪同下,听了我在日本介绍关于六合三中演奏法的讲座后,发表了長篇报导。
日本中文导报 杨总張总都先后 整版祥细介绍强音重音的文章。很快在上音校友通信上转载,还得到了上音老前辈的赞扬。上音首任民乐系党支部书记高厚永教授來信说,“你终于在七十高龄得到了日本主流社会的肯定”。上海九十髙龄的二胡演奏家江南丝竹非遗代表周皓先生来信说,“你说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去年三月七日 香港筝演奏家 戴鸿飞 关于连心跳与重音的长篇采访发表后,浙江杭州老干部篆刻家吕志扬认为:这学术成果,今后一定会写進中国音乐史。
以上案例说明,我把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传播中的表现手法定名为“连心跳与离心粘连”,且经过多年教学、演出、指挥、辅导等实践,可以证明,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具备推广的价值。等待有关部门领导早日发现。
从新名词的角度到概念,也许 就难理解。比如,有朋友二十多年前听我讲,至今还不明白。
老战友陈汉范是50年代坦克兵步兵学校的物理老师,他也是音乐爱好者和我有交流。他提出希望有通俗易懂的说明。
探索精神老而弥坚可钦可佩
跳粘之论深邃玄秘难解难懂
可见,不结合实践中仔细领会,很难入门。反之,就是小学生,幼儿园大班儿童,也会明白, 且 感觉简单明瞭. 一通百通!
正如著名琵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叶绪然教授听完浦东圹桥小区组织的介绍"胡琴六合谣"讲座后说;陈龙章先生在太极理论指导下结合長期艺术教育实践中总结的"粘离复"理论,不仅对胡琴,而且对其他器乐,声乐都有指导意义。
去年8月20日又接到邓卫民点评;
陈老师研究精神令人敬佩。对于强音与重音的区别,其实现在演奏家们也不一定搞得清,能够在教学中用文字,或演奏示范中,为学生做出恰当的解释,那绝对是非常了得的好事!
上海音乐学院民声系杨学进教授说,像陈先生这样的老一辈所创造的理论应尽早在院内外开讲座,以利学术推广。
(九)小结
原崇明县政协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姚振尧于去年8月19日发来段子,可作本文小结。
他说;
美术是以色彩与光线表现其美的,
而音乐是以声音轻重快慢强弱(刚烈与缠绵)表现其美。
虽表现(表象)不同,但都离不开人(审美主体)。
“情"和“意"是分不开的。
情..侧重于情绪与情感因素;
意....则侧重于思绪及意念。
故而,一般而言。音乐(包括歌唱)的旋律的重强快急,或激越、或舒展之动感.....
可能立即影响到血液循环, 故有产生了"连心跳”的感受。
而在轻弱舒缓、慢悠、深沉、幻境...之静感中,大脑的思绪会产生断断续续,便会有一种“离心粘连”的似斷似连的感觉...
似入梦境,器乐中有,演唱中也有,亦如*无声胜有声**有声若无声*之妙境。
当然,陈先生认为;也有例外。如京剧大师叶派小生在唱高亢激昂的旋律时,同样可以出现似有若无的境界。这是高超的表演艺术,大师似有"点穴法"。他一出场,就把观众眼球紧紧抓住,全神贯注。让大家忘记了时间。这其中运用了多种高级技巧。非常人可以做到。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总之,提出“连心跳"概念,后又论述“离心粘连”概念。
两概念在同一种理论框架中予以阐述。
遵从汉文的表达方式,讲究“对应"与“格式”。
因此以“连心跳”对应“离心粘"。
也可用“连心跳动”去对应“离心粘连"。
我认为作者论文的特色是,从基本功层面。找到了何处连心跳动?何处离心粘连?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有指导意义。因为原创,很新鲜,被接受推广有一个过程,也可能被人不屑一顾。
其实,不断反复的规律性认识名曰"粘离复"。是抓住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
陈先生用数十年积累,把同一篇范畴中错综复杂的节拍节奏现象 .浓缩成新概念;三个字"粘离复"。是来之不易,本人认为这是音乐爱好者们,求之不得的秘籍。
〈十)感恩
非常感谢姚老师代我怍了总结性交代!
二胡拉了八十年,七十二年前参加解放军文工团,在戏班子体验一年半,上音读书三年,畄校任职至退休,去日本二十多年帮女儿开展二胡教学演出,经历祘丰富,可惜成果太少,愧对党和军队的培育,也未能实现故乡父老乡亲的期望!
乘建党百年盛典,我鼓足勇气,推出此文作为我参军七十二年纪念。
正是;
艺术无止境,
理论髙一层。
原创粘离复,
诚盼起共振。
2021年10月2丨日陈龙章于上海
年八十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