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是小年,当然得吃饺子了。儿子说这些天天天吃肉,有点腻。还是包韭菜鸡蛋馅的吧。不能不说,我是位听话的好妈妈。
早上晨练回来洗漱打扫完卫生,就把昨天的韭菜择干净,淘洗了三遍,完了把铺满韭菜篦子放在通风的地方,然后就从冰箱里取了四个鸡蛋,炒好晾凉,准备拌馅儿。
不得不说,过节就是思亲的日子。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奶奶小时候对我的教导。身为女子,锅头上的活儿都得会,以后嫁哪儿,第一婆婆不敢小看,第二不会受制于人,万一自己哪天想吃个ca样饭,不用求任何人,技多不压身嘛。
一边擀着饺子皮儿,一边教儿子。擀皮儿,擀面杖不能到中间去,一只手把面片往上提,一边转圈,一圈就好,这样面皮比较均匀,不会被馅儿撑破。对了,过节是不能说破字的。记得小时候被奶奶纠正了无数次,只能说缯。
包饺子的时候,刚开始学,少放点馅儿,一边交错着把两边的皮儿捏在一起,一边用手指把馅儿往下压,赶最后一定要记得放气儿,否则饺子容易破。
突然觉得我絮絮叨叨的样子成了小时候奶奶的模样。那一刻我明白,是我想奶奶了。
不管现在各种的视频,食谱教人们如何拌馅儿,甚至还有了和面,压皮的机器。我还是喜欢自己亲自去拌馅儿,和面,因为有太多小时候的记忆。
幸运的是我学会了奶奶的手艺,现在又可以像奶奶一样教我的孩子。这也是一种传承,一种家风。麻烦是麻烦了点,但是流动着一种看不到的温暖与亲情。我很享受包饺子的过程。虽然我很累,往往还是最后一个吃的,但是看着一个个空荡荡的盘子,心里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在北方传统的观念里,男孩子是不进厨房的。也许是疫情的缘故,也许是孩子性格使然。说起和面,不由自主就想起了第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肩周炎折磨了我两年。不能外出买现成的馒头,就只能自己动手做了。可每蒸一次馒头,我的胳膊就要疼三天。后来儿子说,妈,你教我,我给咱和面。然后呢,经过了三个月的实践,儿子就这样成功的成长为一名暖男,知道了和饺子面与和面条的面的软硬程度,而且每次都能够拿捏的恰到好处,使得我这个家庭厨师轻松了好多。又一次想起了奶奶说的话,你们稍微搭把手我就觉得非常轻松,也愿意多给你们做几次包裹饭。我明白,孩子非是自己喜欢做饭,只是知道心疼自己的妈妈了。
大儿子学会了和面,现在又要学着擀面皮儿,包饺子。奶奶讲的理儿又被我传给了儿子:万一以后没有妈在的时候,想吃饺子,人家媳妇不给做的时候,自己最起码可以自给自足啊。儿子说,没事儿,媳妇不给我做,我给她做。儿子笑着说,我也乐了。善良的人总喜欢付出多点。
我不说,你们谁知道我包的是韭菜鸡蛋饺子?看看那匀称的花边与纹理,外面是不能粘一点韭菜屑的。同样煮饺子的汤也是不能看到一点绿的。下到锅里的饺子,一定得把勺子倒扣,挨着锅底儿搅动。这样勺子不容易碰破饺子。你看看,到今天我还是一直说破字儿。第一次锅里的水被烧开前,一定得用大火,千万不能让饺子趴底,粘到锅底上。然后盖上盖子,大火烧开,等饺子漂浮上来,再用勺子底儿挨着饺子轻轻地,小心地拨动,这样加点凉水,滚上三滚,饺子就出锅了。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成了独活槽,看不上婆婆家的做派。印象中,擀独剂,是我嫁过来以后才开始的。在人口多的家庭里,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擀大剂。方法就像擀面条一样,切成一叠一叠,四四方方的小剂子。在我看来,这样包出的饺子面皮比较厚。所以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奶奶也没有教。以前公公在的时候,都是我一个人擀面皮,嫂子,公公还有婆婆三个人包的。有时候攒的面皮多的时候,我也会包。婆婆说以前不怎么包饺子,是因为吃的是功夫,平时忙忙碌碌的去地里忙活,只有在下雨天,得闲的时候,才会给家人们改善一下生活。
当然嫁入婆家,我也是经过婆婆考验的。真心应了奶奶那句话,自己能行了,婆婆应该是不会小看的。有母亲在的时候,我是不用动手给孩子做衣服的,婆婆就不一样了。那年生完孩子在村里坐月子,婆婆给儿子做了个小棉袄,把棉絮和外面的衣服弄到一起之后对我说,你纫吧,结果没想到我很快就做好了,细密而又匀称的针脚令婆婆震惊了,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咱家做这些针线活儿还要数你呢。要知道要强的婆婆怎么可能承认自己会不如一个刚过门儿的小媳妇呢。我知道婆婆因为我是上学念书的人,这些个针线活儿,在她看来我应该是不会做的。傲娇的我情不自禁的把这事儿告诉了母亲,只是那时我奶奶已经去世两年了。
小时候奶奶一直就这样严格要求我的,所以才有了我的今天。同样的规则我一样传给了儿子。干啥事儿都得有样有行的,不能被别人小看。于是成就了一个事事好强的我。尽管这样的完美主义难为自己也无形之中伤害别人,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自己,做人很低调,但是做事儿一定很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