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活着》 余华 著

书评:主角生于繁华,却终生在失去。年轻时因性格弱点败了家财,其后战争与时代变迁时又陆续失去了亲人与朋友,最后孤独一人与老牛为伴。贫穷家境与微末身份似乎是不幸的源头,小说中人物的个人意志被淡化,宿命式悲剧让“活着”变成了幸存,而主角伶仃一人的结局有故为悲剧的刻意。

书摘: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人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喝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
    共书君阅读 4,692评论 0 0
  • 这样的日子过到苦根四岁那年,二喜死了。二喜是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干搬运这活,一不小心就磕破碰伤,可丢了命的只有二喜...
    白牙话社阅读 4,200评论 0 0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你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的了解自己,了解...
    慕子清蒸阅读 3,717评论 4 4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花香四季1阅读 11,979评论 109 173
  • 友情提示::这一篇应该算是《活着》的书评,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本书大约也许是五年前读的。读了书是一定要写点什...
    步青城阅读 3,587评论 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