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沟通很重要,也很重视沟通。但在生活中,却常常做不到有效沟通,时常沟通阻滞,造成误解,错过良好的沟通机会甚至会因为无效沟通而互相伤害。今天通过学习杨彭嵛老师的课程《没有沟通的家庭教育》,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一、沟通的目的:
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沟通愿望;通过沟通,给孩子输送精神养分;通过沟通,释放孩子的压力;通过沟通,营造机会,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二、沟通阻滞的成因?
沟通阻滞就是沟通无效、沟通不畅的沟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打个比方吧。孩子告诉你“妈妈,我爱你!”你可能会有下面几种情况的表现。“嗯,孩子,妈妈也爱你!”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面无表情地回答“啊,你说什么?”;嘴上不说话,心里却在想“这个孩子不知道又想干什么呢?”;生气地回答:“你爱我?你还不听我的话,你爱我,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我看你一点儿也不爱我”等等。除了第一种情况。其他几种情况都会造成沟通阻滞。
造成沟能阻滞的原因是什么呢?
1、双方的背景知识不同;
2、双方词汇的定义不同;
3、双方的立场不同;
4、双方的价值观不同;
5、双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家长和孩子沟通出现阻滞,能量也同样被阻滞了,造成情绪对抗、双方误解、互相伤害等情况。
二、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有效沟通的要件是什么呢?
一是双方姿势平等。家长和孩子要相互尊重,人格平等;
二是沟通的动力来源是肯定对方,促使对方产生沟通的意愿;
三是沟通效能的好坏取决于沟通的内容;
四是懂得倾听孩子;
五是给对方最舒服的回应。
家长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一、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背景。知识背景的多少,就犹如我们登山观景。知识背景越多,我们登山的高度就越高。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他人。
二,通过学习,不断调整思维方式。由于旧有观念和旧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很多时候,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不了解,不接受,甚至反对。我们跟孩子和他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的思维模式本身可能就不正确。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思维方式,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有效思维。
三,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沟通尤其应该是感情的传递,而不是价值的评判;在沟通中,我们要客观地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予以评判、说教。
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倾听的能力。倾听是一门艺术。我们常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要少说多听,听懂对方的意思。通过倾听,我们知道了孩子或对方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们才能给予他需要的回应。倾听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倾听要做到专心地听,要适时予以回应。
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沟通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指责或评判性话语,引发气愤、恼怒等情绪,阻滞了沟通。我们需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不能让孩子或他人“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如果实在不能平复情绪,我们可以停止沟通,另寻时间再行沟通。
六,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美好情感;爱是平等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完整的接纳;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当我们从爱出发,去与孩子沟通,我们传递的感觉就一定是爱美好的,情感是真挚的,我们就会理解、尊重、接纳孩子,做到有效沟通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