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诗里的洞庭》有感

古诗里的洞庭,古诗里的水月

7月18号参加了春晖学院闻霞老师所讲的课程--《古诗里的洞庭》闻霞老师用孔子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引入课程,通过吟唱的方式带领孩子领略洞庭之美,感受诗词之韵。通过闻老师温柔甜美的声音和孩子们朗朗书声,我也隐隐约约看到了投影在洞庭湖里的月,那样的皎洁、那样的迷人,月还是那个月……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咏月”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千百般人便有千百般意,几千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月可以表达团圆,可以表达离别,可以表达思念,可以表达抑郁,可以表达欢喜……从古至今,似乎人们对于月亮都情有独钟。也许是朦胧的夜晚,月色总是容易使人的思绪像如蔓草滋生。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诗歌可谓是层出不穷,对月亮的偏爱,中国古代诗人更是表现到了极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是《诗经》中对月亮的吟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赋予月亮的唯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笔下清新的月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心底孤独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一轮思乡的明月。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离乡之愁涌上心头,想借酒消愁不料却有增无减,愁绪更加深重了。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月下独酌是将曲曲柔肠化作寸寸相思。

月亮,不仅悬挂在我们深蓝的夜空,更悬挂在我们古典诗坛的上空。我们喜欢这一轮月亮,更喜欢这诗意氤氲的月亮。“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对月亮最生动的比喻。满月如盘如轮如镜,所以,人们把月亮称作金轮,玉轮,银盘,玉盘。这孩童眼里的月亮,就是这般迷人的景象,把小孩的童真童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老的传说里,有貌美如花的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里,有了广寒宫,有了清虚殿,所以,月亮被冠之太多的美称。什么冰轮、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壶、银钩、玉弓、妲娥、嫦娥、婵娟,每一个雅称,都充满无尽的妙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月有阴晴圆缺,提起月亮,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那首千古名句:“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让月亮多了几许人间温情。看似一首简单的中秋词,其中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诗人们将明月的清辉与人的柔情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缕缕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乡思之愁。

一轮明月阅尽人间世事,从古至今照耀了无数个或孤单或欢畅的夜晚。我们与前人隔绝时空,却有许多交叠的事物在斗转星移间保存,比如一幅手稿,一尊青铜酒杯。月亮,在这千万年来见证诗人的浪漫和惆怅,是今世与古人至深的连接。

人们对月亮似乎总有一种情愫,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每每月儿高挂于空,映入湖水,总是能使人文思泉涌,挥笔写下那传颂的佳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