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晚上8:00左右我和侄女在卧室视频,侄女发现小坦克额头上有个印痕,就问“额头怎么了”……于是,挂断电话后我的“破案追踪”就开启了……
我跑到厨房先去问了老妈:“妈,小坦克头上是到哪里碰伤了吗?”(后来反思到我这个问话有另一层意味:是你没照看好他吗)
老妈一听紧张的回复我:“今天我看他时没有在哪里碰过头呀,刚才不还是好好的么,让我看看……”
我:没事,我就是问问。(当时我的确真实的想法也就是问问,而且我当时还是嘻嘻哈哈的心情。)
但是老妈到客厅看到小坦克的额头后,陷入了陪伴小坦克一日活动场景的回忆大搜索,还不断发出“没有在哪碰头”这个“解释”,我心底随着她不断的“解释”从最开始的好奇真相到开始有些后悔问老妈了,因为我只是想问一下老妈,没有想追究责任的意味,老妈不断“解释”——“不是我不是我”让我情绪不耐烦越来越强烈,对,我还感受到了老妈的防备,在她发出“不是我”这个信号后,我又认为她似乎在说“就你和我在照顾坦克,不是我肯定就是你了~”你瞧,我们这个戏码多么有趣。
那会如果老妈回应我“没事,看起来问题不大,不用担心。”我估计这个事估计很快就过去了。所以,当我和老妈这个戏码这么上演的时候,坦克爸爸走过来了,好戏又开始了。(我当时有了不耐烦情绪,正处在问题区)
坦克爸:你想不想知道坦克额头上的印痕是怎么回事?
我:是不是你刚才陪他那会在哪碰到了?(你信息)
坦克爸:你这样说让人怎么接话?(说完转身去了厨房,坦克爸运用了环境调整)
过了一会,坦克爸走过来,拿起了坦克的新玩具转盘,把它贴在子元额头上,对我说:“看到了吧,这就是真相。”
瞬间,我们都乐了……
当今天读到解除‘都是因为我’这个魔咒的秘密就在于学会问题归属,也就是谁在问题区(当时谁有情绪、谁被困扰谁就处在问题区),谁需要关怀和陪伴,谁需要倾听和协助,这个事件中坦克爸就做到了倾听和协助。
的确,平常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时,总会将问题界定个好坏对错,以至于让我们的思维陷入二元对立模式,就像我对老妈的询问让老妈和我陷入了这个模式,而没有达到沟通的本质,当时我如果体贴和理解到妈妈,就会和妈妈这么说:“妈,看坦克的额头有个印痕,刚才那会感觉挺担心,现在看起来问题不大,我就是好奇它是怎么回事,再看看咱们屋里还有哪些地方不太安全,需要留意一下……”(面质性我信息)。这样方式沟通,或许我们之间的聊天气氛可能会是另一种感觉。
【慧爱父母读书会作业1】
我原以为我读了那么多书,学习了那么多课程,懂的很多,做的也很不错,通过这个生活案例我知道我还需要继续修炼,我决定下一步在“谁是需要帮助的人”——“慧爱A1提醒句”上下功夫练习,在生活工作中,用“慧爱A1句”来提醒自己,先将问题归属理清,再运用“面质性我信息”来为自己情绪负责。
备注:慧爱A1提醒句——谁是需要帮助的人,运用这个提醒句来划分问题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