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的摄影博客或者读过我去年写的《一年十二本书》总结的人,应该已经知道自从在桂林读书的那一年定下了目标每一个月都读完一本中文书,为的是提高我的中文阅读能力(具体从2015年六月起)。
原来的决定是一年性的,要先看我能不能坚持这样读下去。到那一年完毕时,我自己认为这次读书“活动”对我学习很有帮助,像我在第一篇总结所说的,我认为“读书是学习语言最全面的、独一无二的好方法”。于是我决定了无限期地继续读下去。既然读完第一次活动中的十二本书后便写了一篇总结,刚刚又完成了第二次“一年十二本书”的活动,我现在又要写一次总结。
我今年读的十二本书有萧红的《呼兰河传》、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柴静的《看见》、王安忆的《长恨歌》、老舍的《猫城记》、汪曾祺的《受戒》、王小波的《白银时代》、莫言的《蛙》、杨绛的《我们仨》、巴金的《家》和余华的《兄弟》。
这十二本书各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大部分都很好看。其中可能只有《中国大历史》我不会推荐给别人看,因为虽然这本书扩大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但我还是有几分不满意,尤其是作者坚持把中国社会比作一个“潜水艇三明治”的比喻,让我不知所云。他没有确切地解释过这个比喻,而且比喻在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方面)并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他重复提到这个三明治的时候我总感觉它很荒谬。再说,读那么笼统的描述总会感到有很多遗漏。
我虽然说这些书都好看,但是还有一两本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就是《白银时代》和《兄弟》。为什么好书还会让我失望呢?就是因为我原来对这两本书怀着比较大的希望,便是因为我非常喜欢《黄金时代》,《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这些曾经读过的书本。我在上次的总结已经说过我对《许三观卖血记》的感想,但我对《兄弟》的失望不大一样。
首先我要说,《兄弟》前面的六分之五是蛮好看,充满着幽默,但也不缺悲剧,包含可笑的荒唐,同时掺杂着残酷的现实。只是它的结局我认为有点不对头,虽说里面的事变很多属于荒唐的,但是最后的荒唐有点过分,让读者(最少让我)认为,甚至在故事里面荒唐的世界,这些事情还是难以相信的,不好匹配故事的其他内容和现象。
我对《白银时代》的感觉比较简单,它好看是好看,但因为形式和内容与《黄金时代》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免不了使我把两本书相对比,而在我看来《白银时代》里面的故事和人物不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一本很好的书,《白银时代》不过是一本好书。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典型的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与我看过其他两本张爱玲的书相比,比较像《倾城之恋》,因为也是小说集,也涉及到爱情、失望和死板的中产阶级家庭,也具有一点作者的她那种冷幽默,再说他完全没有《半生缘》的那种剧烈的悲惨和残酷。但是,与《倾城之恋》的不同是,里面的几篇故事之中,没有一个让我清晰地记得,没有带有突出的特点的,例如《封锁》或者《第二炉香》。
我在看《受戒》的时候发现它其实也应该算是小说集,不过有些特点。刚开始读,因为小说都在同一个地带,同一段时间发生,就认为作者写的是几条不同的故事线,会逐渐绕到一块,可是越读越发现,这些小故事的片段,虽然同有一个背景,但井水不犯河水,都没有互相重叠。这莫名其妙让我有点失望了,我认为作者要是把所有故事都连接起来准会比较好看。虽然如此,我还认为写得不错,有些像沈从文一样以描写乡下人的生活为主,并不需要什么大事变来吸引读者。
说到描写,我想说我认为《呼兰河传》这本书很特别。它也不像普通的小说有什么大起大落,但与《受戒》不同是它并不像小说集,大部分的字都在详细地描述场景、事物等。小说的第一部分并没有什么重要角色,只是用很长的一段话来仔细的描写一条街,进一步描写街中的一个坑洼。到最后总算有个像主人公的人物时,它有些让我想到《城南旧事》那种叙述童年感想的感觉,但它始终没有什么可以说是普通小说中的故事。
我这次活动本来说要多看一些非小说类的书,而虽然原来打算看的《唐山大地震》最后没有看,但十二本书里面还有三本书不是小说,这三本为《中国大历史》、《看见》和《我们仨》。我读了《看见》之前完全没有成见,一点不知道书里会讲的什么内容,仅知道是一位记者的回忆录。到最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一旦打开就放不下的书,实在成为我目前读过最喜欢的书之一。它讲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或者没有考虑过的事情和问题,在某些我曾为遇到的方面上让我睁开眼睛,最少让我多了解一点点大世界。
《我们仨》又是别人推荐我看的书,而且因为去年作家杨绛逝世,所以新闻上和微信朋友圈都有提到她。实际上我早就买到了她的书,因为曾经也有人建议我看她写的唯一一本长篇小说《洗澡》,只是我记得书名却没有注意作者是谁。看完《我们仨》我去书架随意拿了一本还没看过的书当活动的下一本,读完几页想知道作者是谁,便瞟一眼封面,才发现我恰好拿到的《洗澡》也是她写的,因为曾经说十二本书必须是十二名不同作家写的,所以虽然读完了,也是好书,值得看,却没有把它算在活动里面。
《我们仨》讲的是杨绛与她老公钱钟书和他们女儿钱瑗的家庭生活,并且她怎么面对着两位她最亲爱的人的死亡。是一本不同寻常而超级感人的自传。
这十二本书里有五个的作家我曾经看过他们其它的书的,除了已经提到的三位还有莫言(《蛙》)和老舍(《猫城记》)。我看过第一本莫言的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去年已经说过我对那本小说的感想,也就是我非常不喜欢。但因为后来看的《红高粱家族》却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书之一,所以我对作家的感觉不简单,于是我便继续看他写的其他小说,看一下怎么样。等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蛙》的时候,我就买下了当第二次十二本书活动其中的一本。
《蛙》讲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刚出来的时候一位新式助产士在乡下提倡并执行计划生育的故事。与其他小说迥然不同的是,本书最后的大概五分之一是虚拟叙述者自己写的剧本。这部分大量借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里看过这样的修辞方法,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再说,该剧本不错,要是真正表演出来至少有我一个观众会愿意去看。
老舍的书我以前只看过《骆驼祥子》一本,认为写得很好,很感人的,特别让读者发展对主人公的同情心。而且早有朋友推荐《猫城记》给我看,于是我一直很期待打开这本书。但是书的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敏感话题。《猫城记》是一本讽刺小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当局进行非常刻薄而极其悲观的批评,而且这些批评中也有的在现在的社会没有失去了适宜性。所以这本书比较容易造成争议,但不管你对当时或目前的看法是怎么样,我还要推荐这本书,因为他最少能让读者看到老舍描述出来的另一种看法。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长恨歌》这本小说,它也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一切人物都写得很可信,尤其是主人公王琦瑶能获得读者的同情。故事核心是王琦瑶的个人关系和生活沧桑。可是这本书也是我这十二本书中最没有独特性的一本,虽然好看,而且值得阅读,但除此以外,我没什么别的话可说。
我早听说过巴金,《家》也很早加入我的所谓心愿单,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虽然已经买了一年多,可是一直放在书架上不看。今年年初它总算成为我这次十二本书活动里的最后一本。《家》属于一种在中国文学常见的小说,描述大家庭中间的各人的关系和冲突。加上二十世纪初叶的青年新社会和封建制度长辈的死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这本书不缺少文化历史的氛围。
我读过的书里有很多是谈论代际冲突的,而且很多人物在书里在面临来自长辈和社会的压力,最后投降并抛弃自己的原则。《家》里面的人物虽然也面临着这种压力,而书里的确存在很多悲剧和不幸,但最后他们的所有叛逆和反抗获取效果。故事中发生的所有悲惨都是因为人物没有抵抗险恶而过时的传统社会而发生的。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并不是悲剧,它代表抗议的胜利,违抗封建制度的重要性。
我这里要借用并稍微修改我去年写的一个段落,因为它没有失去了适宜性。在我看来这次“一年十二本书”的活动又是一次成功的挑战。单看原来的目标,都是实现的了。但我仍然感觉到我自己可以再努力一点,词汇量越来越大,查字典的频率越来越少,阅读能力则越来越强,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我阅读量应该随之增多。但我没有感到阅读量多了,这是我最不满意的一点。另外,光读书不够,我也要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书里面的背景和含义,学习准确地思考并分析书,这是我将来还要练习的。
这年结束,我自然还想继续这个挑战,又把它延长一年。我书架上和心愿单里的书越来越多,我真说不清明年要读哪一些,但是我认为有几本几乎确定是要看的,这些包括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当然,如果有读者想推荐什么好书,那也非常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