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标题太绕口,估计以下的文字也都是垃圾,建议大家直接绕过!
我速读了整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其实是我周围很多人的观点(别自己对号入座!!),同时有些观点在几年前我也是认同的,但是近几年随着我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就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和原文作者商榷。
该文的作者是一位媒体记者、5岁孩子的母亲,在文中能看出这位母亲的无奈、焦虑和迷茫。整个文章的文笔还是不错,就是逻辑上过于混乱,估计是在媒体里混饭吃的。
有起跑线吗?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了“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所谓的"起跑线"不过是那些想在教育领域捞金的商家植入到父母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而已,因为只有有了"比赛"这样一个概念,家长们才会舍得为孩子去打造比赛的装备。但是,"起跑线"真的存在吗?如果有起跑线,那么就意味着有跑道、有终点、有项目、有规则、有胜负……。教育不是比赛,而是成长。(注:有关"植入概念"建议阅读尤瓦尔.赫拉里的《人类简史》)
没有自我的父母
作者在接下来提到“我对自己非常失望,我从小没有自我……”,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自我、能妥协就妥协的人,我能传递给我的孩子什么呢?我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阳光、积极的心态吗?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事物和过程,怎么可能告诉孩子呢?只有自己阳光了,才能让孩子看到希望,因为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监护人,而更多的是孩子教练和指路人、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
为什么上兴趣班?
作者提到让自己的女儿练琴、学英语是因为周围的孩子都在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也要学。其实我们周围的很多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大多是被周围的人裹挟,而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作者也提到了“爱因斯坦的物理数学好、小提琴好,所以我要让我孩子学习小提琴。很多人其实搞不清楚原因和结果。不是因为数学物理好加上小提琴好就造就了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数学好加上小提琴好的人多了去了,但提出相对论的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也顺便提一下,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其实拉的不怎么样,很难听。(见沃尔特.艾萨克森著《爱因斯坦传》)
一定要出国吗?
作者对国内教育失望,因此想到一定要让孩子出国。我也认为国内的教育有诸多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一定要送孩子出国吗?在国内受教育和在国外受教育,其实只是两个教育环境,但不是只有这两个教育环境。而且国外(欧美)的教育就一定完美吗?比如在美国,教育内容就是按照普通工人、一般中产、专业人士、主管精英四个阶层进行划分,而普通工人阶层的教育比我们国内的教育好不到那里去。(见万维钢的《智识分子》)我们怎么能确保把孩子送到美国后,孩子就一定能进入你希望的那个阶层、接受到你期望的那种教育呢。
教育的主要矛盾
作者提到"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家长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知识和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 从文中,我的感觉是作者的教育知识恐怕大多来源于网络上文章或部分所谓子女教育的成功学书籍,而不是系统的学习了教育知识,或者说作者也就仅仅是看在眼里而未进行过思考。我倒是觉得从家长的角度看,眼下教育的主要矛盾来源于日益多元的社会价值表现与我们这一代人单一的价值体系的矛盾。当网红、富二代、一夜暴富、高考状元等的媒体报道,让我们的单一价值体系无法适应。从而不知道该告诉我们的孩子如何选择成长路径。
教育模式不是单一的
在作者的眼里,教育模式似乎只有两种:国内和国外的,即然国内的不行,那就想办法整个国外的。殊不知,教育的模式(方法)有很多种,而且也没有最好的教育模式,只要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那就是最好的。虎妈的教育模式在她那个家庭就能培养出考得上耶鲁大学的女儿,我们普通人有样学样未必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也上常青藤。要知道上常青藤在很大程度上真的是在拼爹(见万维钢的《智识分子》)。没有一种教育模式能适配所有的孩子,因为影响每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
结论
我也同样认为国内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不表示我们只能逆来顺受。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比如:不要让孩子花过多的时间在做练习题上,而是让孩子多阅读;不要让孩子去上太多的兴趣班,而是带孩子去户外游戏;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是多关注孩子的是否理解了所学的东西;不要太关注其他的孩子在做什么,而是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阳光;不要太关注孩子是否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要关注孩子是否能提出好的问题~
最后,强烈推荐万维钢的《智识分子》和《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及尤瓦尔.赫拉里的《人类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