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将课本的知识讲授给我们,到今天大多已经忘却了,而很多知识其实在当时也没能很好的掌握,因为很多时候,自己只是记下了那些公式定理,碰到特定问题调出来用一用,甚至很多时候还不知道该用哪条定理用,至于定理为什么是这样,根本没去多做考究。
而面对今天这种知识快速更迭,每天都有新问题的年代,似乎想要靠这种记公式的方法学东西,并解决问题变得不太实际。如何更好的学习就变得很重要。
细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这些知识技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解决问题。于是可以推知每种知识,每种技艺大多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一定的技术条件,为了解决某一些问题而研发出来的。
那么当我们想去学习某种知识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去“考古”。去了解这项知识产生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研发出来的。
进而再去了解这项知识的构成部分,以及每个部分有什么作用,每个部分相互之间是如何协作的。这样的过程才能对某一项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
这么说来其实小时候数学课本背后的小故事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的重点。
这么说来平时追求的干货是一种学习的懒惰,更重要的是研发干货那个相对湿的思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