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中国青年》杂志
1.
上周日,我和先生大吵了一架。
起因,说起来很无聊,是一件极小的事。我怪他嫌我唠叨,他怪我指责他玩游戏。他说:“我忙了一整个星期,刚坐下来,才玩了十来分钟,你就挑我刺儿。”两人关着房门吵得很凶,吓得门外的两个孩子一整个下午都不敢大声嬉闹。
先生各方面都好,工作努力、有责任心、顾家、没不良嗜好,但脾气却有些暴躁。有时,突然间,怒气便如山洪爆发般宣泄了出来。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工作压力太大、家人却不理解;或是如这次这般,难得贪玩一下,我却找他麻烦。
我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尽管没从事相关行业,底子却在。我知道,“家人不理解他工作压力大”、“担心被人责怪玩物丧志”是他的“情绪按钮”,就像美国总统手持的核爆开关一样,轻轻一按,他就爆了。
结婚多年,我对他的成长经历了如指掌,也明白这个心结从何而来。公公大学毕业,早年更是一家公司驻欧洲的经理。但读书时期遭遇社会运动,影响在婚后浮现出来,得了身心疾病,休养在家,不再上班。婆婆没什么学历,只能做一些底层工作。香港生活成本太高,她一个肩膀挑全家,极其辛苦,不免颇多怨言。先生便是听着这些怨言长大,把公公当成反面教材,一路鞭策自己,决不能好吃懒做,决不能玩物丧志。于是,他努力读书、工作、创业,闯下了一片小天地。如今,已近不惑之年,自己也有了两个孩子,但这一按“情绪按钮”即爆的脾气,却一直改不了。
2.
心理学认为,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即“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格、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都有很深的影响。
有些影响,我们能意识到,如,我先生知道他父亲的状况让他成为了一个努力向上的人。还有一些影响,我们觉察不到。比如,当我先生因为“担心被人责怪玩物丧志”而情绪爆发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些我们意识不到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我们不同的认知、习惯和原则,从而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原生家庭的问题,督促着先生发奋图强,也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小缺陷。
作为太太的我,儿时父母关系较和睦稳定,他们开了家夫妻作坊,两人同心协力一起赚钱养家。因此,我的个性就比较积极向上、乐观平和。但他们忙于做生意,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把我交给亲戚照顾。因而,我感情上又比较依赖人,希望多得到一些疼惜。
于是,当先生发怒时,尽管我受过心理学的教导,明白问题所在,知道这时候更需要包容与体谅,但有时还是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渴求,变得情绪化起来。
在双方冲突的同时,觉察着原生家庭对两人各自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趣的体验。当情绪过后,尘埃落定,两人把刚刚不受控制的情绪,摊开来剖析一番,感情反而更近了一步。也因此,婚后十几年来,我们红脸的次数越来越少,冲突间隔也越来越长。
这个世界,正因为有着不同故事的家庭,才培养出了性格迥异的人。这个世界,才能如此丰富多元,吸引人不断去探寻。
3.
毕业后,我进入了金融行业,对投资理财方面多了些观察。当我尝试用心理学的观点,去解读人们的理财习惯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注:以下观点仅基于我对身边的观察,未做实证研究。)
(1)消费习惯
婆婆早年生活清苦,如今手头宽裕了,会买很多吃的,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也不买鲍参鱼翅这些高价货,就是包子、叉烧、鱼虾这些寻常食物。还会在特价时买一瓶瓶洗发水沐浴露存着。
这不是个别现象。
身边出生基层的朋友,即便如今生活优渥,依旧保持着类似的消费习惯: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常受降价促销影响购买了大量不需要的物品。而周围那些儿时家境较好的朋友,消费时则更关注产品是否优质、设计是否独特、品牌是否知名等,购买的物品也更加多元化。
(2)投资偏好
在投资方面,基层出生的朋友,大多只想着好好工作,多存点钱,多给点家用。对风险的承受度较低,投资以储蓄为主,配合一些稳健的收息类和债券类产品,较少主动尝试风险较高的投资,也大多没有长远和全面的投资计划。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不顺,他们多抱怨,而较少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计算。家境较好的朋友,则更愿意尝试收益高、风险也高的投资,也更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
(3)家庭成员的财务关系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只在香港这种高生活成本的城市所特有,即,大多基层出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财政分得特别清楚,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成年的孩子住在家里每个月要给父母家用,兄弟姐妹间分得一清二楚,外出消费AA制,家庭费用共同承担,彼此各存各的私房等。而家境较好的家庭,家人经常会把钱放在一起去投资,彼此财政接济的情况也更为常见。
4.
形成这样的现象,很大原因在于家境较差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财商教育,也有部分原因是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影响。父母穷困,必然对金钱看重。对于基层家庭,钱能带来很大一部分安全感。对损失钱财的恐惧,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我们贷款买楼的时候,就算租金能盖过供款,婆婆还是时不时劝我们一下:“你们步子太快啦。压力太大。我的心很不安哪!”
与那些基层出生、在大机构工作的朋友们谈及创业的想法,经常会收到他们的消极反馈,诸如:“如果这是个好机会,为什么其他人不做?”“创业风险太大,还是好好把工作做好,升职加薪更实际。”等等。
风靡全球的理财读物《富爸爸穷爸爸》,正是介绍了两位爸爸因观念不同造成的截然相反的财务状况。拿到博士学位、担任政府公务员的穷爸爸,一生追求稳定的工作,却受制于越来越高昂的账单,只能继续为钱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而富爸爸刚开始也会努力工作,在钱不多的时候,懂得节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资产让钱生钱,从而产生滚雪球的效应。
父母对待钱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影响着再下一代,这样就形成了“代际传递”,也就造成了“阶层固化”。
5.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的是正向的,助你成长;有的让你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或在你的人际交往中衍生出了很多无缘无故的冲突。
无论是理财观念,还是人际交往的习惯,要想改变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改变“代际传递”,都应该从了解自己开始。
这些影响很多都是不易被察觉的,如果不是遇到风格完全不同的人,经过碰撞,再通过一番自省,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去接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知识。每一次的差异和不同,都是我们找到问题的机会。安全感缺乏的人,害怕不同,遇到不同意见和行为,第一反应常常是进行辩驳。而拥有安全感的人,会更开放地接受不同的理念和观点。
先在认知层面看清楚自己有什么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找到我们的“情绪按钮”,以及背后内心的渴求。当这些想法和行为一出现,就能够识别并有意识的消除它们,或者至少使它们不对自己产生大的影响。
我与先生刚结婚时,每次吵架结束后都会回头思量,刚刚那股无名火从哪里来?为什么彼此会有这样的分歧?几次下来,就能找到规律。下一次类似行为发生,就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哦!这情绪按钮又爆了。”尽管负面情绪还在,但不会对自己产生更深的影响。
彼此之间,把感受摊开来分享,就像在黑暗的地方,打开了灯,把一切摆在台面上,黑暗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理财习惯也是如此,先记录自己的消费习惯,找到其中的规律,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处。每次再次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就觉察一次,反省一次,慢慢就会做出改变。(艾玛写了另一篇文,具体讲如何改变负面的消费习惯,有兴趣的童鞋可以阅读《给身中剧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很多人,尤其是学过一点心理学知识的人,经常过多地强调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们的父母也是平凡的人,也有他们的无奈和缺陷,一味把问题怪责在他们身上,反而错失了自我成长、自我改正的良机。
我们是原生家庭中的孩子,同时也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
我们又打算给孩子传递什么呢?
新书试读:【新书连载】《理财就是理生活》前言
艾玛新书《理财就是理生活》,淘宝、当当、京东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