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你只看到了她的风光,却看不到她努力的艰辛。以前,总觉得王君老师是个传说,琳琅满目的课例和著作,令我顶礼膜拜。在听完她的《代表课意识1》后,一个真切的感受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怕路途遥远,只愿我心依旧。
君老师说,成长有捷径。这个捷径就是聚焦思考,聚焦研究,去打造自己的一节又一节的代表课。以这一节一节课为根据地,为原点,支撑起一个阅读场,指引我们去深入读一个系列的书,深入去思考一个系列的问题。打造一节代表课,就是建设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小堡垒,建设了一个阅读场。打造十节代表课,就是建设十个专业成长的小堡垒,建设了十个阅读场。
成长的路途上,一度将上公开课、赛教课、示范课看成是渡劫。从选课到备课,艰辛的蜕变过程只有夜深人静的灯光知道。回想我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从最短的一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敢说打通文本,但至少相关领域是要统统涉猎的。可惜的是,上完课就身心解放了,没有持续把已经建立起来的阅读场巩固和提升。
君老师说,所以,永远相信一点:我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重心,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我发现我自己,让我成为我自己!是啊,书海是汪洋,永远读不完。名师风格各异,再好的教学设计到了自己这儿,也未必行得通。
仔细回想,曾经的努力过程难免都是搬运工和拼装工,自己真正的智慧又有多少体现呢?既然自己是中心和重心,那么备课就是自己的事,是自己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对话的事,是建立在自己的情感认知上的事,如果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那又怎么奢望过学生那一关呢?正如君老师说的,作为教师,发展自己成为自己的最切近的抓手,就是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发展自己成为自己,没有名师的痕迹,没有经典的痕迹,只有自己,这恐怕就是所谓的见自我吧!这不仅是教学之法,更是生命之悟。
谨记得课堂者得天下,持续不断的创造属于自己的代表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