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48分,逝者的亲人们,两个女儿和女婿,二儿子和二儿媳妇,大儿媳,孙子,孙女,两个外孙女,外孙子,都低着头跪在灵车前,大儿子,站在灵车上,手里扛着据说能引领灵魂前往安息之地的灵幡。
那二儿子在逝者生前,和媳妇分居多年,家里亲戚朋友都早以为他们离婚了。他是逝者生前最不省心的那个孩子,终日惹她生气,就在前不久,才跟媳妇和好,如今能一起来参加葬礼,逝者应该了了一桩心事。
大女儿和大女婿也一直不对付,除了吵架,其他时候都是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逝者离去这些日子,大女婿连续两个晚上守在灵前,让那棺柩前的香火不灭。阴阳先生说,不管日夜,只有灵堂内的香火不灭,逝者入土后灵魂才能得到安息。不管他与逝者的大女儿今后能不能彼此谅解或者和解,他的出现,都让这场葬礼增添了几分圆满。
至于逝者的两个女儿,这几日的悲伤足以让他们看起来老上十岁。曾经意气风发、追赶时髦的两个的女子,如今也是50出头,这几日下来,已经是小老太太的样子。二女儿一边哭泣一边呕吐,这种感觉我深有体会,随着悲伤与难过的加重,胃部的不适也会加剧,翻江倒海似的,直到呕吐。大女儿,头上的白色孝布,早已经没有了最初带上时的规整,在她低头擦眼泪时,总是从头上滑落,又被随意的戴上,她的小女儿,一遍一遍地帮她扶正孝布,整理规整。
逝者唯一的外孙子,昨日中午从大连赶回来。他一直扶着母亲,这几日他一直担心母亲伤心过度,难以坚持葬礼到结束。
外孙回来后,首先去了逝者的家中,当所有亲人都在灵堂忙的团团转,那个小院落里,还有逝者的丈夫独守着。当他走进那个从小玩耍到大的院子,20岁出头的男孩,一下子受不了了,他感受到死亡来过的气息,悲伤变得真切,像是细针刺进了心窝里,不出血,只是很疼。
最小的那个外孙女从深圳飞回来,从启程的那刻,一路上没有任何言语,除了用微信给家里一路保平安。出门时,为了让这段难熬的旅途不那么漫长,随手带上了她购买了许久,却最近才开始读的《追风筝的人》。可偏偏看到了阿米尔与父亲在他乡相依为命多年后,父亲离阿米尔而去的那一章节。旁边的乘客可能会猜测,这可怜的女孩,到底为什么如此伤心,以至于飞机还没起飞就哭成了泪人。
两个孩子,都未曾见到自己的母亲如此悲伤,这是他们成人后第一次参加亲人的葬礼,还是那么亲的亲人。他们每次远道归来,都为外公外婆买上够吃一个月的牛奶、饽饽、水果罐头...,那不能说是逝者生前最爱吃的,她吃药多年,味觉早就不那么准了,而这些是他们老两口最方便吃的。
小孙女今日与表哥一道回来,她从小生活在外婆家,只有逢年过节才来奶奶家,最多也就住上一晚。她是这一辈中,最小的那个孩子,转眼也20有2了。可能是因为不经常在身边,逝者生前无论给孩子们准备什么,都会给这个小孙女双份或者更多,以致于家里有人觉得,她才是逝者最疼爱的那个孙子辈。在我看来,那应该是一种补偿,以及希望她父母早日和好的期许。
其实逝者还有一个孙女,那才是逝者生前最疼爱的那个孙子辈,但她大学毕业后嫁到河北。她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疯了一样的要回来,可她18个月大的女儿正在生病,禁不起长途的奔波,更不能留在家中,全家人极力劝阻,才打消了她回来的念头。
逝者的两个曾孙女,今日没有让她们前来。昨日在灵堂里,他们戴着最小号的孝布,学着大人的样子,折着银元宝。在他们眼里,那可能与平时的折纸游戏没什么区别,小孩就是小孩,凭他们现在的年纪,还没法理解这场仪式的真正含义。
逝者的妹妹没能前来,她在前两年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早已不认人了。但是她知道自己有个姐姐,住在名叫xx屯的小镇上,也许有一天她会突然想来看看她唯一的姐姐,她的亲人们还没有想好到时候如何向她解释。她得了病以后非常粘丈夫,终日不能离开半步,未了能来吊唁,她丈夫向她谎称自己出去进货,我猜那是他们年轻时的营生,今日才能站在送葬的人群中。
逝者的丈夫,这几日每天都会来灵前看看,虽然他腿脚不利索,儿孙们也不希望他太奔波。他亲自跟随阴阳先生为逝者选了一墓地,按照逝者生前的遗愿,他觉得那是他能为逝者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车和人之间的瓦盆,前几日一直用来烧纸钱,最初我没明白这瓦盆放在这里有何用,只觉得这场景眼熟,直到阴阳先生把它使劲在灵车与送灵人之间摔破,高高的喊了一声,起灵了,我才想起那电视剧中的送灵的片段,那是逝者要上路的信号。
瓦盆一碎,人群中的抽泣变成了痛苦的哀嚎。
妈呀,妈......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