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安于贫穷,但绝不能困于贫穷

1

最近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时尚圈脑洞清奇,一枚别针打上logo卖几百美刀,一个毛线球标价几万元。

按照常理,这些数字当然是离谱的。但是想到Party上可能夺人眼球,晒个朋友圈能收获几百个赞,价格背后是社交货币,似乎又不那么惊人了。

在这个意义上,“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当然是毫无问题的调侃,可细想起来又有某种合理之处。贫穷,的的确确会成为横亘在我们和美好生活之间的阻隔。


2

我第一次和家里领导出去旅行的时候,还是彻头彻尾的穷学生。每个月靠奖学金和稿费抵消开支,出国不作他想,国内又觉得平常,最终选择出境去台湾。

行程有多“穷游”呢,举一个例子就能概括:总共六天,去了五次夜市。

正经的台菜和高档餐厅去不起,靠小吃果腹,也接一下台湾人的地气。知道士林是招揽大陆客的,徒有其名,了解师大周边的学生妹都爱吃些什么,也看看饶河和宁夏聚拢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对我们来说,这是很难忘的体验。但如果再去一次台湾,我们会希望,除了夜市,再吃点更高级而不同的。

三年之后,我们结婚了。因为工作一段时间,也挣到一些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蜜月地选在瑞士。虽然不会奢侈到坐头等舱,订五星级,但住宿的选择范围一下子大了不少。同样是民宿,台北那间总共40平米,而在瑞士采尔马特的雪山脚下订的,光房间就有三间。至于美食,我们倒是想花钱吃点好的,可惜瑞士实在没有。

今年国庆去伦敦,在市中心随意走过,都是几百年历史的成衣店,衬衫西装领带皮鞋,摆放规整,色彩斑斓,就像《王牌特工》里演的那样。虽然价格不菲,但这种场面,连我这样的直男看到都走不动路,内心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买!买!买!

不是说节俭不好,但旅游境遇的变化告诉我,如果没钱,可以有很好的旅程,但选择不多。如果预算用度不必太计较,会有更多道路通向愉悦和难忘。


3

旅途如此,日常亦然。

以前做记者跑郊区,经常要挤一早的高峰地铁,三站路过去,头晕目眩人将窒息,二十多站坐完,几乎都无力采访。也不是不想打车,奈何条件不允许。现在出行基本都靠开车或打车,至少免去了车马劳顿和皮肉之苦。

并不是说开车就比挤地铁高级,但至少,有车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使我不再受制于贫穷而催生的“不得已”。

我是个标准的吃货,隔三差五就会呼朋唤友小聚。很多苍蝇馆子和撸串摊位里,喝过忘情的酒,留下过忘情的故事。但如果我总拉领导去撸串过纪念日,永远不去米其林餐厅,领导迟早得把我手撕了。

贫穷不可耻,但贫穷会让人生的选择越来越少。这不是件好事。


4

很多人会把赚钱、花钱和拜金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很大的误区。

人生有各种困难,赚钱不容易,真的暂时挣不到钱,不得不过苦日子,没太大关系,不必整天灰心丧气。

理学好讲“孔颜之乐”,孔门弟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极高的境界。

人都有穷的时候,有安于贫穷的心志,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难。

可是,千万不要有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赚不到钱就对自己说“平淡是真”,继而放弃努力。

你买不起爱马仕,说一声“切,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屑”,这多少有点酸。但你轻易就能买,再说“我不喜欢”,就真的是有意义的坚持。

自己挣钱自己花,自己给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这一点都不可耻,甚至还很光荣。有钱使人自由,心向自由的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困在贫穷里。

在今天这样去中心化的时代,传统的科层和阶层并非牢不可破,只要你有独特的天赋,肯投注过人的努力,赚钱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而且,不光要赚钱,还要让钱生钱。会投资的人,珍视每一天,会把每一分钱都调动得有用又有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