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视频文案

让超过20个国家的居民住在一起:东京本土社区里的国际共享公寓

(视频链接:https://b23.tv/dq4GL7

东京首都大学的所有交换学生,都住在东京都调布市的一栋共享公寓里,名字叫做Global House。每个学期,会有50到8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学生住进来。调布距离新宿20几公里,已经不在东京23都内。但就是在东京“乡下“,一栋外表平凡无奇的公寓内,因为优良的空间设计与居住系统,却让这里的居民能轻易而快速地互相认识,建立联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社区」。

很幸运的,我就住在Global House。我将这几个月来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汇集起来,分享有趣的故事,也分享我自己的思考。

「Resident Assistant」:外国居民辅导系统

日本年轻人的租屋模式,大都以自己居住一间套房为主。虽然东京也有许多命名为「share house」的共享公寓,但大都是每个人独立一间卧室,共享浴室与厕所,同时设计了共享的厨房、花园、或者自习空间。这样的设计固然是希望居民可以在共享空间内社交,但在日本,由于特殊的社交习惯,这种设计对于社群建立来说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难。在日本,「家」的概念,是极度私密的。如若只是普通朋友,却进入了家中,对日本人来说几乎是一种「侵犯」。这种对于「家」的自我空间感,也深深体现在整个日本社会的社交文化中:礼貌、谦让、从小教育起来的不要麻烦他人,让社交的空间感和距离感尤其强烈。

就像我在这里的日本朋友,Kaito,和我说的一样。刚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认识两天的中国同学热情邀请,「来我家玩吧!」虽然收到这样的邀请是开心的,但他心中仍然觉得别扭,「我就是觉得,这样真的可以吗?那可是你的家啊,虽然我们是朋友,但这样,是不是太冒犯了呢?」我和他说,对于中国人来说,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更多的是要展示友好,你可以进入到我的私人空间来,说明我们的关系是亲近的。所以在中国,好朋友之间,到彼此家里玩,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恍然大悟,一种可以理解但又难以理解的心情,那次我们在客厅里聊到深夜,「我知道自己身上有一些很日本的东西,像讲到家,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哪个同学家里玩。」

能够这么快速而轻易地和Kaito聊上天,都依靠Global House里的「Resident Assistant」(RA)系统。「RA」的设置,让每三个人共享一套unit,每个人有自己的卧室,同时共享客厅、洗手间与浴室。三个人中,会有一位日本人RA,来接待其他两位外国人,并协助外国人快速适应日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在我刚到Global House的第一天,我的RA,Kaito就在大厅里等候我和另一位英国室友,把我们带到房间,介绍各个设施如何使用。刚到日本的时候,外国惹要填写的行政文件非常繁杂,也都是Kaito协助我们。

正是这种「帮助」的设计,让Global House里日本人与外国人的联系建立得快速而自然,要知道,这在日本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Andrew Kipnis在做中国研究时提出,中国人的社会运作,高度依赖「关系」的生产。互相的打扰、亏欠、冒犯、帮助,让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以建立并不断持续下去,这正是中国社会运作的重要动力。而在日本,当「互不打扰」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的建立就变得及其困难。我和Kaito分享这些时,他开玩笑的说,「日本人就应该和中国人住在一起啊!」

住在这里的费用,是一个月6万日元,学校补贴2万,所以每个月只需要4万日币(约人民币2700元),在东京,很难找到这么便宜的房子。而日本人们,若是申请到Global House来担任RA,需要经历一场面试。面试非常形式化,会问「你为什么想要到Global House居住」?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想要认识外国人」和「想要讲英语」。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日本人,本身就是少数。提到外国人,大多数日本人都还是害怕和恐惧的。也因此,在Global House居住的日本人,大都有国外的学习或生活背景。Kaito去年休学一年,到澳洲打工度假,因为喜欢英语,他想去英语国家看看。那一年里,他租了一个床位,住在10个人一间的青年旅社,澳洲房子大,虽然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还算宽敞。在这种和日本对比起来非常极端的居住环境里,他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是可以这样发生的。当社交的空间感变弱,大家同处在一个空间生活时,联系的建立却反而变得轻松。他在澳洲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是在青年旅社里开启话题的。

回到日本后,他不想再住在之前那种冷冰冰的单人公寓里了。「我们日本人很喜欢讲打扰,但我们其实没什么可以被打扰啊,大部分回到家里也不是在忙,就是发呆玩手机,有什么好被打扰的呢?」没想到在google上搜索「学校名字+share house」,却跳出了Global House,「我实在是太晚知道了。一方面学校宣传不够,另一方面,这确实不是日本人可以轻易接受的居住模式。」

「日本人还是觉得宁愿自己住,不太能接受和别人共享自己家的一部分」。Global House的管理人Komi在大一时到美国游学,回来之后,也想延续可以随时认识外国人的环境,就住到了Global House来,现在负责打理这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日本人还是觉得宁愿自己住,不太能接受和别人共享自己家的一部分,但这里的人都太有趣了,你去哪里能一下子认识这么多国家的人呀?」

LOUNGE:共享客厅、厨房、学习室

Global House有南北两栋,分别有两个Lounge。每个Lounge内都有一个大厨房,各有三个灶台,三个电饭煲,四台烤箱,还有咖啡机、果汁机,可以满足不同国家居民的饮食习惯。南边的Lounge更像是一个交谊厅,有一个大大的日式榻榻米,还有两张圆桌。办Party或是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到南边的Lounge来。而北边的Lounge则摆满了书籍,还有长桌,大家可以在这里一起学习、讨论。

厨房一直是我们最热闹的地方。到了饭点,大家从自己房间带着食材和调味料来到厨房,就像是一场关于国家的自我介绍。日本人喜欢三四个人煮一锅咖喱一起分享;法国人追求新鲜的蔬菜,拌一拌就是一盆沙拉;中国人做的饺子最受欢迎;韩国人的身边,总是有一罐泡菜... ...食物实在是开启话题最好用的话题,在厨房里,法国人吃一口中国人的饺子,日本人尝一口瑞典的披萨,奥地利人拿一块澳大利亚人的饼干,交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要有谁忘记带调味料了,那就借一下隔壁的;有谁煮多了,就分享与其他人一起食用。

食物的分享,提供了一条最原始,却又最动人的联结方式。

四月的复活节,是西方人们的大节日,欧洲的居民们,提早很久就在计划该如何庆祝了。我的法国朋友Clem早在复活节的一个礼拜前,就邀请所有人和她一起玩「找巧克力蛋」的游戏。「在法国,我们的家人会把巧克力蛋埋到花园里,我和我的姐姐们就会到花园里找,非常好玩。晚上我们会再一起吃咸派。现在我们Global House,刚好门前也有一小块花圃,也可以玩这个,希望大家都来玩哦!」到当天,许多亚洲人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了一次复活节的仪式。许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这样的仪式,巧克力蛋象征着重生。

Clem来自巴黎,却特别喜欢亚洲料理,尤其是饺子。有一次,我们没有相约,却都包起了饺子。看她熟练的将每个饺子包出褶子,煎得也特别好看,我这不会包饺子也不太会煎饺子的南方人,忍不住凑到旁边开她玩笑,「老师,可以教教中国人包饺子吗?」她大笑,「毕竟我看了那么多Youtuber包饺子,我可是一直练习呢!」聊到一半,奥地利同学Lea也带着两包饺子皮进到厨房,「我也来想包饺子,谁可以教教我?」

在居住规章里,居民被规定不能在自己的unit中烹煮,必须来到Lounge的厨房才可以做饭。这里大量的厨具配备,足够容纳不同的使用需求。共享空间尤其是厨房的设计,让烹饪的过程本身也得以「共享」,巧妙地让烹饪、让食物串联起居民们的联系。「我可以透过料理,来认识一个人,进而认识一个国家。」Kaito在采访里和我说到。

多摩川:浪漫的河边时光

只要从Global House走5分钟,就可以到达多摩川。河流边才是真实的日本生活。酷爱野餐的日本家庭,搭起帐篷,让孩子们在里头玩闹;棒球少年全身装备,大声地叫嚷着;玩水的孩子们,在阳光照射的水面看着自己的倒影。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Global House的居民们,也会三两成群,到多摩川河边散步。19岁的Keita喜欢尤克里里,他最喜欢到河边弹琴了。伴着风,一边看远处的风筝飞起,一边听麻雀叽喳的叫声,Keita的琴声,仿佛把这一切浪漫到都温柔地包裹起来。

河边的风景,就像是我在这里生活的刻痕。

去年9月份,我来到Global House,办完手续,和新认识的韩国同学一起到河边散步。我们走过了小小的堤坝,走过了长长的自行车道,在河边感叹「这可真是日剧的河边啊。」10月的时候,有一场很大的台风,所有河边的居民,都撤离到市中心的避难所过夜。直到台风登陆之后,才得以回到自己的住处。那天回到Global House已是凌晨三点,我们走到河边,原本打棒球、踢足球、人们野餐的平地都被多摩川淹没。在河边,我们把搁浅的鱼放回河里,还捡到一张不知从哪户家庭里漂来的AV。

10月过后,冬天开始到来,河边跑步的人却没有减少。跑步的人们就像时间的流动,一直跑到了樱花的盛开和凋谢。气候变暖下,我们竟有幸看到了樱花盛开,伴随大雪飘落的美景。那天早晨,我和几个伙伴趁着大雪纷飞,赶忙跑到附近樱花最多的街道里,拍下百年一遇的「樱吹雪」。

在日本制造连接:从日常生活开启

一个优秀共享空间的设计,得以让人与人在日常生活中缔造联结。是帮助、分享与交流,让Global House里的人际流动显得自然而然,在日本社会的脉络下,更显得难得。

在日本社会的研究里,关于孤独、痛苦、不稳定的研究占据多数。人与人连结的断裂,人与社会的连结的断裂,不仅造成个体的痛苦,也造成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一个从「日常生活」着手,实现关系缔造的共享空间,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的新可能性。即便在日本的文化脉络下,仍然能带来很多的改变。

还是那个和Kaito聊到深夜的夜晚,他看着窗外,忍不住感叹,「如果只是从外面看进来,这里面平凡无奇,和普通的民居一样。但这里头,真的和日本很不一样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