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租来的房子一进楼道即漆黑如夜,房间里白天也需要开灯。到了南方之后,对杜少陵“布衾多年冷似铁”的诗句有了切肤体会,冬天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季节。因此,即使之后很多年偶尔路过这个城市,当初那种阴冷与潮湿已融入生命之中,不再有任何温暖之感。同样感觉的还有另一个城市,南京,十四年前住过一晚,秦淮河边一处民宅,附近的卫生之脏,哪怕是现在,只要多想几秒,都可以立刻吐在键盘上。
并不是想黑这两个城市,只是无聊想感叹人世变幻无常。六朝金粉、秦淮八艳,我是相信的,然而如今再不可能有一砖一瓦与之有关。沪上烟花,十里洋场背后的凄冷与灰色——张爱玲所写过的一切、如今依旧被引用不尽的名人名言,也只剩引用了。路过过静安寺附近她的旧宅,外表看来再与历史无关。进去过周大先生的故居豪宅,太愚钝,无法体会七八十年前的呐喊与彷徨。
曾借工作之便,把胡兰成的《山河岁月》和《禅是一枝花》全本下载并A4纸打印好装订,应该也都读完了,然而没任何记忆。又是许多年后顺着这条绳把朱天文的书也看了一本,那本《淡江记》写得颇有乃师风范,也没什么好看的。记得最多的还是张爱玲自传式的《小团圆》,那个女人在战乱中寻找爱人,使用简易的厕所时的尴尬与艰难。“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对于张氏而言,这种人生经历何止是小康而入困顿,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而之所以还能如此,或许真是因为“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爱?
人们远离了战争和国仇家恨之后,就会淡忘主义和原则之争,于是胡兰成慢慢的被翻了出来。清新淡雅的文字,半文不白,用旧式士大夫的语言,讲几件事,看花开花落,赞人生美好,很像是吃饱了没事干时的风雅。尽管那个时代天天都分崩离析、生灵涂炭,但是没有办法,不管什么时候,个人感受都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无法荷责任何一个人,所谓天下与时代,不过是后来的总结,生于其中之时,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只要不是有职责所在,那么似乎也无不可,即如张氏与胡兰成的一段情。每个时代都是立体的,有人在战斗,自然有人过平常生活。张爱玲用骨子里的冷解构人性,描写着没什么希望的爱与感情,自己却一脚踏入胡兰成的世界,再也走不出来。傲尽天下的风姿,在爱情面前也同样一败涂地。“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像极了热恋中人的痴痴呓语,切切倾诉。这里用“像极”可能不准,应该就是如此吧。
如同我们从未看到过玫瑰只是看到它的名字一样,爱也如此。爱比佛还能化身千万,比世上所有都要捉摸不定,然而还没有谁的智慧可以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或者结果。我们一见倾心,我们相知相惜,我们自以为地久天长,我们觉得刹那永恒,我们以为尽管花会谢水会流然而那个人却永远都能在。不幸的是,一曲《红豆》,同样冷艳的王菲,唱出了真实。
如果回看张爱玲一生中所有冷冷的文字,再对照她最出名的这段感情,无形中觉得或许真是造物弄人,今日里她的文字依旧被无限次的引用和追随,许多年后胡兰成在台湾依旧风光的培养出了女弟子,而她,客死他乡,一周后方被人发现。所谓爱,所谓命运,竟无任何词语可以概括。
那年以后我如浮萍一般继续流浪,生命如果在继续,那就不会有停下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永远保持着陌生之感,像是油在水里,永远无法融入。时至今日,我由话痨而失语,看到这世界依旧热热闹闹,而我更喜欢沉默面对,或者躲在偶尔的文字之后,与世界枯然相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宁愿相信,有那一次之后,张氏心中是不会再有奢望了的。懂得与否,并不重要,因为连它的存在性都难以证明。只有慈悲,或许是个归宿。不唯此,怎度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