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的最大约束条件就是时间,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我们关于学习的最优解。时间是最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是因为单位时间内学习产出更大,且能够学习的时间更长。
那么怎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呢?当然里面有很多因素,有先天的智商因素、后天的学习习惯等等,但笔者今天想专门讨论下学习兴趣的话题。兴趣永远都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低效的、甚至是没有什么成果的。
大家可以试着回想下自己最有效率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是不是兴致盎然、热情澎湃到废寝忘食却依然精神抖擞?是不是挑灯夜战到不眠不休并为最终的成果欣喜若狂?笔者可以分享两个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实例。
一、优越感驱动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学生时代英语学习的,笔者从中学到大学英语都算名列前茅。我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开学第一天发英语教材,我就会当天把教材里所有生词都搞定(因为学的早、学的多,基本生词不多,所以很有成就感)。当然我是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的,除了天性里有这部分基因外,我相信更多是优越感带来的兴趣。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英语比别人好-》成绩的优越感带来满足的乐趣-》进一步激发我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学的更好。这也是我们讲的“马太效应”,所谓“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所以,分享一个学习的小秘诀是提前一步,比别人早学一点,从而形成优越感激励自己进一步学习。当然此法现在未必行得通,因为现在人人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人人都抢跑。
二、项目制驱动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工作时候的业务学习,笔者在投行工作的时候成长得特别快,虽然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但是精神上丝毫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充实、很刺激。笔者不是变态工作狂,工作时能够实际具体地解决客户问题,自己能够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及自我的快速成长,这种踏实的感觉以及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构成我学习工作的最大动力。
这个我们叫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我始终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最原汁原味的、最原始的学习,往往是最有效的学习。
近年来流行的STEAM教学也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在项目中学习,以特定项目结果为目标,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甚至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知识并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能力才是活的,才是最贴近我们未来社会生活实践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学科知识学习已经沿用了很久了,其弊端丛生,芬兰已经宣布废除原有的教学模式,改由新的场景式项目式的教学模式,时代变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要迭代革新。
说到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最有效的学习永远是在实践中学习。举个例子,我想学习编程,我可以有两个学习路径:1、购买不同类别的汇编教材,按照传统模式从第一章学到最后一章;2、就自己最想做的一个程序(网站或者app),为了完成这个程序着手学习各类相关知识,并最终完成项目。我自己亲测了两种学习路径,显然第二种更为有效,也更能激发我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也更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活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