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 晴
今天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和司机师傅聊了很多,大都是泾川当地的发展和教育。有些事情亲口去问和听人讲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问的人要保持漫不经心,却时刻注意聆听,答的人才断断续续地挤出几句话,而后连缀成文。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回答,一旦被梳成逻辑清晰的大段话。尽管谈者无意,听者若有心,其下的震撼难以言表。虽说去年听当地老师讲也好,听教育局领导介绍也罢,也有些只言片语落到耳朵里。此时一个和教育完全无关的人,像介绍风土般谈起这些事,若是仔细想,再加上自身经历,呼之欲出的就是残忍而血淋淋的现实。
松懈了两天没有思考,我决心用几篇零散的小文记录一下此刻的想法。有些思想此时记起,过几天也许就忘了。我要尽快写下来。
泾川当地没有工业,农业是唯一的产业,但前四年皆是亏本,今年原想能够丰收,因为年初的一场大雪,果树霜冻,又一场天灾。黄土地本就不适宜庄稼种植,更何况来了天灾?外出打工成为唯一的出路。
兰州和西安工程需求小,工资低,一百块钱一天。最近的银川因为建筑工程多,工资一百五十一天,就成了打工的最佳选择。于是家中壮劳力纷纷出门打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教育。
以上暂且按下不表,政府的领导不力,我想先作思考。因为工业孱弱,农业尚且只能养活几个老弱病残,泾川政府投巨额资金兴办旅游业,虽说不见成效,但这是体现业绩最好的办法。
司机吴师傅告诉我说,当地人觉得最缺的是修路和娃娃的教育问题,但政府连年搁置,只见教育物资一年比一年多,堆得山高,却少有教师来农村带带孩子们。
因为教育,是百年之计——人生能有几个百年?从一年级起到高中毕业十二年,才能出一次政治业绩。
若是旅游业,年初兴建新房新舍,把老寺的石佛往外一请,到了年中,就是金灿灿亮闪闪的百年古刹。从无到有,花费不了多少时间。上头一检查,就是一顿夸,升迁速度当然飞快。
教育呢?可以一年投几万,买点实验器材,石膏和饮水机,但可以花十二年把一个懵懂无知的娃娃培养成上了重点大学的青年吗?哪个领导愿意在这样看不到未来的事上耽搁那么多年?
如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业绩,那这件事就不用再做。贫困地区的政策,应该大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