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事的侄女考上了一所“211”师范院校。我对同事说,你侄女得感谢你呀,你对她影响太大了。
同事老家是农村的,她通过高考上了一所中专,那个年代可以分配,于是同事定居到城里。找的伴侣是同乡的,但也在城里工作。从此,同事基本成了城里人,她的孩子自然更是城里人。
同事的哥哥依然生活在农村,侄女上高中后,被她接到城里读书。侄女非常努力,最终考上了理想学校。现在还未毕业,就已经和当地一家学校签了约,以后就生活在二线城市了。农村老家于侄女来说,将成为度假的一个去处。
侄女的同学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寄居在城里打工,现在同学相见,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感情,有的只剩说不出的陌生。侄女每次回家都会感慨一番:我要是没考上大学啊……
是高考,打破了阶级固化的藩篱。有多少人得感谢高考!
2.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学习特别好,其他方面也很出色,属于现在的“别人家孩子”。学校的老师、校长都知道他,学生就不必说了,就连家长也没几个不知道他的。老师说他不聪明,就是认学、肯学,还好意思问,说我们要是也有他的劲头,我们也行。
他家条件不好,孩子多。整个夏天一件短袖,其他三季都是一套衣服,冬季加件薄棉衣,但总是干干净净的。
同学的大哥,我最早是在他的作文中认识的。他说,大哥初中毕业没考高中而是上了技校,因为家里穷,大哥想早点上班挣钱,将来供弟弟上大学。大哥的学习成绩不亚于他,在大哥的日记中,他看到了大哥不能上大学的深深遗憾。
若干年后,在一次系统培训时,我偶遇了同学大哥,问起同学在美国的近况。大哥说,挺好的,他们定期通话,只是除了生活上的问候,其他的也没啥可聊了。
其实大哥在单位里也是佼佼者,但和弟弟相比,仍然差距悬殊。无论学识、认知,还是生存状态,乃至对子女的教育。
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是高考,给了寒门出贵子的公平。有多少人要感谢高考!
3. “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北大。”这是爷爷奶奶的期望。
“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哪来的好工作。”这是父母的愿望。
“好好学习,上大学,见更多的风景,享更多的精彩。”这是学子的希望。
上大学,几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唯一目的。
对家长来说孩子的事最大,孩子的事中,学习最大。
高考恢复40年来,国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大大提高,国人的学历层次大大提升。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高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自己能力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通往理想的“问路石”。
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曾说,大学生未必符合我们的招聘条件,但符合我们条件的人一定在大学生中,所以我们在招聘时,一定会限制学历,这将能保证我们更容易地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选。
其实学历也帮助我们甩掉了一大部分对手。
是高考,给了我们普通人参与竞争的机会与底气,没有高考,我们将如何进入500强。
如果重新来过,有多少人依然会寒窗苦读,只为更高的成绩,更好的院校,更忧的教育,更强的竞争力。
感谢高考,拉进了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