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我陷入了知识焦虑。
往前看,数以万计的未读好书挡在面前,是一座爬起来势必会有些艰难的高山;往后看,毕业后的这十年光阴,被我大把大把地挥霍在了网络小说里,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了一片荒原。
当才华撑不起梦想,当谈吐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我听到自己的心不停地说:“黔驴技穷,很恐慌呀!”
但是恐慌又有什么用呢?路还是要一步步走,书还是要一页一页地看,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从来就没有捷径。
趁着孩子看电视的功夫,我泡了一壶茶提了提神,继续读那本只读了开头的书——《容斋随笔》。
本次读了十篇短文,分别是《太白雪谗》《三传记事》《张九龄作牛公碑》《温公客位榜》《李颀诗》《为文矜夸过实》《王文正公》《汉唐八相》《晋之亡与秦隋异》。
我将利用昨晚刚学到的“一行精华记录法”,对其中几篇文章试着做下概括——
一、《李太白》
一行精华:李白是病死的,并非因捉月而亡。
简介:很多传言中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在长江泛舟时,捞水中月而溺亡。但是经过本书作者洪迈的查证,在《草堂集序》中,有李白病重让李阳冰为其手稿作序的叙述;又在《太白墓志》中,也讲到李白在去世前还写了《临终歌》。由此,洪迈得出“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思考与延伸:小时候看课外读物,有篇文章讲了一只白鹅掉了一根羽毛。小兔子看见了,告诉了小猴子,小猴子听说了,又跑去告诉了小猪,小猪又告诉了小鸭子……最后传成了“一阵大风吹来,大白鹅被吹到天上不见了”。
故事虽然是童话,但其中折射的社会现实却让人深思。
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得到县委书记发的一千块钱奖学金。每个年级只有两人得到,妈妈觉得这是莫大的荣光,尽管我一再告诉她不要出去乱说,她还是忍不住把这事儿告诉了邻居。结果,如我所料,几乎全村人都知道了。
等我月休回家,有个邻居遇到我,言语之间充满了羡慕地问:“听说你唱了一首歌,学校就给你发了三千块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可这么一看,就算是好事也有被传得神乎其神、严重失真的时候。
所以啊,做人要低调,不确定的事不要乱传,更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免贻笑大方,徒增烦恼。
二、《三传记事》
一行精华:同样的事情,因文章表述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优劣之分。
简介:秦穆公袭郑,晋国送捷菑回国,这两件事在《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均有描述。
秦穆公袭郑一事,《左传》是从事情的“前因”开始说起,“后果”中与秦穆公的对话被隐去了;《公羊传》是省略掉了“前因”,直接从秦穆公要袭郑开始,但是对秦穆公与百里奚的对话部分,却描述地有些生硬;《榖梁传》与《公羊传》的描述方法类似,但是其在对话部分更加委婉,也更容易打动人一些。而在“晋国送捷菑回国”这一事件上,《左传》的描述则更加言简意赅,毫无赘述且表述完整,让人一看便明白前因后果。
所以,洪迈说:“予谓秦之事,《榖梁》纡徐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意思就是,秦国的事,《榖梁》文辞委婉舒缓;邾国的事,《左传》语言简洁明确。想要写文记事,应该把两篇好好看看。
思考与延伸:文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风格。但是,有些人的文章层层递进,逻辑清楚,让人读完有酣畅淋漓之感;有些人的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却主干不清,细枝末节着墨太多,导致读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文章无非就是:凤头+猪肚+豹尾。开头切题快,中间丰富有内涵,结尾余味绕梁,才能算是一篇干净清爽、完整动人的好文章。
古往今来,“天赋异禀”可以让人一飞冲天,但并不能让人一直飞。只有勤加练习,刻苦训练,才能在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高峰。
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步伐。坚持下去,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三、《李颀诗》
一行精华:李颀诗句贵在情景相融,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简介:比起欧阳修喜欢的“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作者洪迈更喜欢李颀的诗句——“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深浅愁。”异地、孤身、小村孤寺、秋天夜雨,十个字就将情景描述得让人身临其境,随之后面那句用“海水”比喻心中的愁,便觉得一点都不言过其实了。
思考与延伸:如果想感动读者,就要把读者带到感动我们自己的地方去感动他们。感动读者的唯一途径就是用自己笔下的文字去引导。
比起一些干巴巴的叙述,我向来更喜欢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性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关于场景、人物心理活动、表情等细节都描述得很详细,很容易就把人带到那个场景中。
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一幕话剧。类似于《演员的诞生》一样,书里的人物仿佛就在自己眼前。
有了这样的代入,才能更好地带动读者的情绪,也才能真正地走进读者的内心。
我很喜欢《小窗幽记》这本书,尤其是描写“景”的章节。如“夜阑人静,携一童立于清溪之畔,孤鹤忽唳,鱼跃有声,清入肌骨”,又如“春雨初霁,园林如洗。开扉闲望,见绿畴麦浪层层,与湖头烟水相映带,一派苍翠之色,或从树杪流来,或自溪边吐出。支筇散步,觉数十年尘土肺肠,俱为洗净”。
这样的句子,就算不写什么感想,也能通过描述的情景,勾起读者内心最纯真的情感,让人沉浸其中,一读再读。
所谓“文字之美”,大抵就是如此了。
……
我爸爸、姑姑、叔叔,就都是爱书之人。从我记事起,常常见他们在晚饭之后,或者入睡之前,捧了一本书或坐或卧地读着。
他们读书的场景,对我们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不算我们堂兄妹里面最喜欢读书的一个,我的堂弟才是。
去年春节在家,堂弟跟随叔叔回老家祭祖。刚上大一的弟弟,问爸爸借了一本《三国志》。当他骨节分明的手指,小心翼翼又珍惜万分地摩挲着泛黄的纸张时,坐在一旁的我突然被深深感动了——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吧。
文字之美,非影音可比。古代先贤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尽数化为文字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它们经历了战乱,经历了辗转流离,最终还是得以保存完整地流传到了我们手中。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夜深人静时刻,喝一杯茶,捧一本书,与作者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交谈,岂不美哉?
#日更666#第31更
#解剖实验室静心研修社#第44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