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文艺”泛滥,厦门更是因醉人景色、慢节奏的生活、以及众多特色咖啡馆、书吧、酒吧等被冠以“文艺之都”的称号。甚至早在没考入厦大前就有朋友感叹,你这种文青太适合去厦门了。
那究竟何谓文艺?一个标签?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尚风格?其实很简单,就是文学和艺术,热爱它们的人便是文青,不分年龄。
文学和艺术是对平淡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被繁重工作、琐碎生活、复杂人际消耗着的人生里,它们起着陶冶人格,滋养心灵的作用。
而现在文艺这词儿好像变了味儿,好像很多人在评价一个人、一个事物文艺时,通常有两个言下之意。
一、矫情。对此,需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文学、艺术是感性的,是创作者内在情感和思想的自我表达。我们在其中探索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将文艺当成自己伸向世界的触角,触角越多,看待世界的维度自然就越丰富,感受也就越多。也许当你还在感慨春天终于来了的时候,文青们已经开始准备效仿黛玉葬花了。当然,不排除有些文青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比如黛玉。
其次,绝大多数人或事物的文艺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无精神内涵。“姑娘套着棉麻长裙,光脚穿球鞋,海藻般的长发散落腰际”安妮宝贝书里的这段描述应该是最早定义文艺女青年装备的文字,时尚与时俱进,现在的标配又加入了一字粗眉和复古大红唇。在厦门更是满大街这样打扮的姑娘,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也许根本不喜爱文学艺术,可并不妨碍她们拿着自拍杆,逛着千篇一律的打着文艺旗号的商店,它们无一例外都有着小清新的装修风格,一句与众不同但一定触动你对文艺生活向往的广告词,最好再来一个会弹吉他做咖啡的长发帅哥老板或是会画画、写文章的美丽老板娘外加一只见人就扑的金毛。此时,文艺已然是种时尚风格,可以被复制跟风,也许这是文艺的衍生物,也许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像我的客栈,一样走文艺路线,除了天生喜爱外,也是在迎合市场。于是难免落入俗套,做出文艺的气氛容易,想有文艺的气质可就难了。
二、不现实。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大龄文艺女青年”这个充满性别和年龄歧视的词。前段时间看到篇文章写“文艺女青年是种病,生个孩子就治好了”,作者通篇都在讲因为你文艺所以不现实,因为不现实所以嫁不出去,而最现实的事情就莫过于嫁人生子,所以生个孩子就能治好你的不现实。这种强盗逻辑简直不亚于“因为你穿的少所以活该被性骚扰”。
那什么是现实呢?是遵循社会既定的生存法则、价值体系、循规蹈矩、规避一切风险只求安稳的活着吗?所以辞职去西藏是不现实的,卖了房子环游世界是不现实的,在不年轻的岁数里追求曾经的梦想更是不现实。而我理解的现实,是心中明确了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每天脚踏实地不停努力,去追寻想要的;不想要的一切则与你无关,不为其劳神烦心浪费时间。所以社会高速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从父辈们把工作做好得到认可和尊重,到我们想创业、想边工作边旅行、想只要活的开心就好,实现自我价值、构建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在不断改变,而这些与是否现实,是否文艺无关。现实也不是文艺的对立面,应该说文艺是某一个角度的现实。
但我又想起看过的另一篇文章“你这么文艺,为什么没有男朋友”,似乎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所谓的大龄文艺女青年。文学、音乐、摄影、绘画,这些都是了解多元世界的途径,途径越多,感知越多,内心就越丰富,而心锁就越复杂,对应能打开的钥匙自然就越少。很多人苦苦等待所谓的“那个人”,期待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无论你是否相信“他”的存在,是否会等待缘分的相遇,就像选择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一样,爱情也是一种选择。
总结下,文艺是一个人的爱好,后来变成了一种气质和风格,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同时也是种生活态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文艺女青年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坚持文艺,抵制媚俗,热情的去爱,去生活。能写的了诗,也烧的了菜;能泡的了茶,也撸的了串儿;能生的了娃,也能爱自己如同少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