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今天看到一条信息,具体内容我记不清楚了,我用我的方式给你讲述,说的是以色列创业公司 articoolo 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写作的算法,输入一个“题目”,这套算法会自动搜索相关的信息,根据你设置的条件,自动就生成一篇文章。如果你觉得生成一篇不够,可以生成10篇,100篇,甚至更多的完全不重复的文章。
比如输入“环保”这个标题,你想要一篇2000字的文章,算法会自动到各种网站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整合之后就会形成一篇文章,如果你觉得不够,生成内容不重复10篇,100篇都可以。
看到这条信息,开始我觉得很厉害,但是慢慢细思极恐。为什么呢?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在创作,是人工智能很难替代的工作,看到这条信息,我突然发现,要是写作的算法足够好,人是写不过人工智能的。
首先人工智能拥有所有的知识储备,凡是在线的,权限之内的文献,人工智能都可以马上调用,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是在线的和权限之内的。只要搜索,马上就可以获取。但是人的大脑容纳的下的知识和人工智能马上可以搜索的信息相比,差的太远无法比,写作的时候马上可以调用的信息会更少。都说知识的海洋,人工智能拥有一片海洋,而我们个人只是一颗水滴。
其次人工智能是不会怠工的,只要有电,就可以工作,这一点也是非常可怕的。人有吃喝拉撒睡,一天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还有贪,嗔,痴,怨,恨,求不得导致消耗大量的心力。
最后是写作的时候,人写作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但是人工智能几乎马上就可以生成。
如果面对这样的写手,你该怎么跟它比呢!
其实不仅仅是articoolo开发的这个算法,默多克的传媒集团已经开始用人工智能编写新闻了,很多金融方面的信息也是人工智能在编写了。
现在今日头条的很多文章都是人工写的,然后由算法推送给你,但是要是今日头条用了直接生成新闻的人工智能的话,可能很多头条号的作者就要失业了。如果今日头条的写手失业了,那些公众号的写手,比如我,没什么用还会远吗?
我之前看《晓说》的时候看到的一个例子,音乐公司开发了一个算法,把U2的所有音乐输入进去之后,这个算法学习了之后,就能够做出跟U2风格极其像的音乐,连高晓淞这样子的音乐创作者都觉得风格差不多。要不是提前知道是人工智能创作的,还分不出来。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创作者,你怕吗?
柯洁被AlphaGo打败之后,何洁很沮丧,马云发表评论说:“和机器比输了没什么可沮丧的,在汽车刚被发明的时候,还有人组织跑的快的人和汽车比,”。
连围棋,写作,创造音乐这种活,人工智能都可以干,还有什么是它替代不了的呢?
柯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和AlphaGo下是很崩溃的,它在下的时候,每一步都是理性的概率计算,从来没有因走了某一步绝妙的棋而欣喜,也没有因某一步棋走的不好而沮丧”。
机器没有欣喜也没有沮丧,这个可能就是我们与机器的差别了。
人类下棋再也下不过人工智能了,但是人可以跟人下棋,发挥下棋对于人的作用。就像即便是人类跑步,再也跑不过汽车,但是人一直都在挑战自己。马拉松,短跑,长跑等等运动依然如火如荼。人类没有因为跑不过汽车就不运动了。未来人也不会因为下棋下不过人工智能就不下了。
因此类推,人工智能会写作和会创造音乐了,我们依然可以写作和创造音乐。即便是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人杰出的作品,我们依然可以去写作,依然可以去创作,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就是即便是今天我们创造出再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依然是伟大的,莫扎特的音乐依然可以打动人。一个作品该不该被创作出来不能因为他是曹雪芹,莫扎特还是人工智能,而是因为作品可以穿透我们的内心。
也许在未来,任何事情该不该做,不应该取决于这件事情是不是有人来做,而应该取决于怎么才做的好,如果人工智能做的好,就让他来做好了。
就像汽车跑的快,背的东西多,那就让它搞运输,我们不能因为运输大量的货物不是人来做,就不让汽车做。人工智能写新闻,写作,创作音乐,创作的好,我们不能因为不是人在做,所以就不让他做。
在未来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害怕人工智能,而是包容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处。
比如,我可以可以接受一个人工智能得诺贝尔奖,比如我们可以去听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再比如找一个人工智能作为对象。
可能在未来的一天看现在,人们会觉得让人与人工智能比赛下棋和让人和汽车比赛跑步一样蠢。
人工智能来了,作为人,我觉得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工作,而是不学习,不更新自己。
就像计算器已经发明了,你唯一的谋生手段还是珠算,这个就有点可怕了。
最后欢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