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看过村上春树的小说,然而却被他这本自传《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吸引,成了我看的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
余生是你 慢一点也没关系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或许我到现在都不能知道,村上春树竟然是29岁那年才开始写小说,30岁获得新人奖正式入行。在“三十而立”的年龄,他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他之所以会写小说,竟是因为在看棒球赛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没准我也能写小说。”这一切,对于一个声名远扬的小说家而言,似乎不太励志。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多少人将此奉为名言金句,人生格言。当下年轻人,20岁出头就希望飞黄腾达,有房有车,稍不如意便陷入焦虑之中,稍微落后便觉得没有希望。
当然,写小说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也许是开始得晚了,但是在他的小说生涯中,也符合“出名要趁早”。他的第一部小说便获得《群像》新人奖,相当于村上春树在这一行的敲门砖。然而,高起点固然是好,但是细水长流更为重要。村上春树在书中也谈到,他见过多数“新进作家”不知不觉间悄然消失了,或者厌倦了小说创作,或者觉得坚持写小说很麻烦,转而投向其它领域。于是,他们写下的许多成为一时话题、收到一定关注的作品,现在恐怕在普通书店里难觅踪影了。因此对于获奖一事,村上春树也非常淡然,他甚至庆幸自己只获得《群像》新人奖,没有继续获得芥川奖,因为那样未免“会肩负起过重的负担。在这个阶段就受到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不是有点‘过头’吗?”因此,什么时候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开始了,就不要轻言放弃。
因此,与“昙花一现”的作家相比,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写小说,却坚持了35年,我却更相信爱情里的这一句话:如果余生是你,慢一点也没关系。
如何确定“余生是你”
职业和爱情一样,没有走到最后,我们永远无法确定余生就是你。就像在麦地里寻找最大的稻穗一样,我们永远不能得知,眼前的是否就是最大。我们也不能得知,前方是否还有更大的。
而村上春树又是怎样确定自己的余生就应该写小说呢?要知道,村上写小说的念头可是在看棒球赛时突然萌生的。村上春树在书中追忆当时感触时,谈道:“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一个春日的午后,在神宫球场外场席上,那个东西飘然飞落到掌心时的感触;我的掌心同样记得一年之后,又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在千驮谷小学旁抱起的受伤鸽子的体温。当我思考‘写小说’这件事的意义时,总是会回忆起那些感触。对我而言,这样的记忆意味着相信自己身上必有无疑的某种东西,以及梦想着将它孕育出来的可能性。这种感触至今依然留在我身上,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无论爱人还是事业,似乎都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你不能拿着标准按图索骥,寻找自己的事业,更多的只能参考内心,你喜欢的是什么,你擅长什么。村上春树也没有明说,如何便认定了今后一生就用来写小说。但是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他喜欢写小说,写小说使他快乐,所以他愿意放弃其它业务,一心一意写小说。
曾经也看过这么一句话,意思大概是这样: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必然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个位置自你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在等待与你相遇。
从小到大,我们脑子里肯定也冒出过太多这样的念头:“也许我能当XXX……”然而,这些念头大都不被重视,浮现不久就消失殆尽了。
自己适合什么,永远不可能靠脑子想便能得出答案,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检验。如果村上春树在这个念头之后,没有真正着笔去写小说,那么这个念头估计也就成为无聊时候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法而已。
村上春树坚持写作35年的秘诀
在爱情中,“相爱容易,相守难”。在事业上也是,无论哪个行业,要做到名噪一时或许容易,但是要经久流传就不那么简单。而村上春树,一写作就是35年,这点着实不得不让人佩服。
虽然村上春树并没有专门用一个章节介绍他是怎样坚持35年的,但是从书中的叙述中,还是能够做出总结:
一、兴趣之所然
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村上春树说:“我从没觉得写东西是苦差事,也从来没有因为写不出小说厄尔劳神苦形(真是堪称幸运)。不如说,如果不快乐,写小说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赞同把写小说当做服苦役的想法。小说这东西写起来应当奔流如穿、喷涌如泉。”
我们之所以常常对工作、对上班心生厌恶,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份工作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具,你无法从中体验到快乐。但是对于村上春树,写作不仅是为了谋生,同时也为愉悦自己。写作一事,在他看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他想写的内容也是非常随性,有时会让人感觉潇洒得有些任性。从书中可见,村上春树极其追求自由。在谈到“原创性”的话题时,他说:“如果说我的小说里有能称作原创性的东西,它大概产生于‘自由’。”
“我对如今的文艺形式全然不知,也没有尊敬有加、视为楷模的作家前辈,只是想写反应当时心境的小说,仅此而已。当我感受到这种坦率而强烈的冲动时,便顾不上前因后果,趴在桌子上不管不顾地写起文章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绝不逞强’。而且写作过程非常愉快,始终有种自然的感觉:我是自由的。”
看村上春树的书,时常都能感觉到这种情绪:我写作时很快乐。回想起以前爱写小说的自己,那时候还不习惯用电脑写作,更愿意用纸和笔写。那时候脑海里每天都是自己创造的世界,当脑海里的世界跃然笔下时,也常常有种收也收不住的感觉。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真是写作最大的收获。
一件快乐的事情,已经不需要用“坚持”一词,它是发自内心的冲动,推动着你一直前进。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兴趣肯定是不够的。单有兴趣就像“我虽然没房没车还不想上进,但我有一颗爱你的心”一样不切实际。因此,村上春树在当上全职小说家后,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四点便起床,花五到六小时集中心力执笔写稿。
“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用我的苹果电脑来说,大概是两屏半的文字,不过还是按照从前的习惯,以四百字一页计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看似洒脱,追求自由的村上春树,在写作上,却有着相当于企业打卡考勤般严格的要求。
对于自由写作者而言,运动不足是惯病,因此村上春树每天都会外出运动一小时。他说道,长时间伏案写作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尤其是人到中年,体力逐渐衰落,爆发力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对于作家而言,这都会成为职业上的阻碍。
村上春树介绍道:“根据最近的研究,脑内海马体产生的神经元的数量,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得到飞跃性的增加。像这样新生的神经元如果置之不理的话,会在二十八小时候悄然消逝,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可是如果给这些新生的神经元知性的刺激,他们就会被激活,遇脑内网络相互结合,成为信号传递组织的有机部分。这样对转换思维方式、发挥不同寻常的创造力,就将变得简单易行。”
对于每天坚持跑步是否需要很坚强的意志,村上春树也不以为然。他认为“每天坚持坐电车上班的工薪阶层,体力消耗才叫厉害呢。比起坐一小时高峰期的电车,想跑步的时候到外边跑商一个小时,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因此,跑步与写作,在村上春树的生活中,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劳逸结合”。只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具有规律性的生活习惯,才能将这种生活进行到底。
三、一条路走到黑的专一
我很佩服村上春树的孤注一掷。
村上春树曾经有自己的一间小店,小店的收入比写作还高。然而在小店生意最好的时候,他选择将小店出售,好让自己安心写作。虽然当时有人建议他可以出租给他人,这样更为保险,但是他认为:“我一直有一种脾气:做一件事,倘若不全力以赴、一拼到底,便心情不爽。”从此,他便可以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小说的写作中。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做事都会“两手准备”。平心而论,这当然是一种更为安全和保险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必然也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因此,在两者选其一时,村上春树选择了不那么赚钱的写作。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上的那么多岔路口,稍微不慎,我们都不会是今天的我们。因此,想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没有一条路走到黑的决心,是难以做到的。
写作给村上春树带来了什么
如此孤注一掷地投身写作事业,到底能给村上春树带来什么?
名气?金钱?其实都不在话下。
这本书的腰封上有这两段话:
“我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头并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关注,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
“不过机缘巧合,偏巧有一点点写小说的资质,又得到幸运眷顾,再加上积分顽固(往好里说是持之以恒),就这么作为一介职业小说家,一写便是三十五年由于。这个事实至今仍然令我震惊,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就是这种震惊。”
当我在书里读到这段话时,内心特别的感动。大部分人生来都是极为普通的一个人,我也是如此,似乎永远都不会被人注意到。但是,身上刚好有那么一点点地方可以发光,让自己变得稍微有点不一样,这是一种幸运。
因为写作,村上春树可以通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赚取生活的资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写作,他还有机会走出国门,作品登上自己一直以来爱读的杂志。从村上春树身上,我真的相信那句话: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有看到希望。
写在最后:作为读者,你能从中获得什么?
在书的最后,就连村上自己都说,不能确定这本书对于立志成为小说家的人起到指南和入门的作用。因此,谁又能说这是一本小说家的入门指南书呢?在我看来,这一本书,文字朴实,情感真切,读起来像是一位好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讲述自己对于小说家、对于写作、对于生活中各种事情的看法。这本书并不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要成为小说家,应该遵循以下一二三四条定律。尽管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能在书中寻找到平常对于写作的疑惑。
作为一个喜欢写东西的人,你可以看到一个已然成功的小说家的生活、写作历程。虽然,不是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或许每个人也能从字里行间中看到对于自己人生路的指引。
作为一个喜欢写东西的人,大多是敏感的。村上春树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自己被日本同行批评的事,其实对于每一个写作者也许都有这种经历。不仅同行,也有来自读者的。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人,或许十条好评的愉悦都抵不过一条差评带来的伤害。对于别人的批评,你不可能全盘吸收。看得多了,除了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外,或许不然带来任何作用。这时,逃避或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村上春树说自己并不是喜欢与人争辩的人,对于国内的批评,他看不过去,于是选择到国外去,反而让他开拓了国外的市场,在写作的生涯上,又到达了另一个台阶。所以,不要纠缠在让自己不悦的地方,转换下环境,新的风景便展开在你眼前。
总而言之,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
最后,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从未看过村上春树的小说,看了这本书后,或许会对他的小说感兴趣。例如我,就开始看《天黑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