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愿意,每个人都必须在信息的暗涌中泅渡。可我们是怎样对待信息的呢?
原本已经想清楚的事或做好的决定,却因旁观者的言论产生怀疑、动摇。碰到“心灵鸡汤”、“成功学”,就如沐春风,似“打鸡血”,却始终无法坚持;
每天刷着微博、豆瓣、知乎、微信、贴吧······各种平台,哪怕两分钟前才刷过“朋友圈”,此刻又忍不住看看有没有更新。信息如潮水汹涌,如密云抱拥,可关上电脑、手机,就头昏脑涨,木讷得想不起到底看了什么,时间又去了哪里。我们被海量信息冲刷、淹没,大潮褪去,却仍然干涸。
我想是这样的:对信息的接收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反过来,思考方式又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收。由思考方式制造的思想继而影响我们的语言输出和行为。
我们容易动摇,并非因为外力太强,而是根本没有自成体系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构建自我判断的标准。构建“三观”就像建房,先打地基后添砖加瓦。“地基”好比每个人活着的目的或生活的初心,因人而异,无优劣之分,但须坚定、夯实。而接收别人观点的过程就如同“添砖加瓦”,首先别带“防备、质疑”的心态,因为可能会过滤掉重要信息。其次,对获得的信息不加分析、思考,全盘接受,同样不可取。尤其是对于成功经验,当事者没必要,没义务,往往也没时间讲述自己经历中的所有细节。更有甚者,他们会夸大成功付出的代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虚荣心以及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围观群众也往往更喜欢听“血泪交织”、“屌丝逆袭”的故事,那样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总而言之,要选取适合自己的,剥离粉饰,判断内在逻辑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执行性,再进行吸收。最后,一定要了解一个事实:有时,“经验”根本没有用,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碰巧有了好结果。成功者的精神特质与时代、机遇如何契合以及失败者的教训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至于接收信息泛滥的问题,只有自己控制,放慢接受速度了。比如:首先规定自己每天看的数量,摒弃阅读的“速度感”。其次,加强对信息的辨别、筛选,内化其中有用的部分,进行记录、实践等等。最终,借由输入的信息输出自己的观点、认知。通过延长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达到放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