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这本书,看完所有社会热点之后,我看了锵锵三人行。美其名曰《从文学的角度看林奕含》,却并没有。关注的还是社会热点,对林奕含本人,以及她的文字,没有任何一点深入的思考。而那位年轻的嘉宾,试图要做深入讨论的时候,却被两位“资深”,且对这件事知之甚少的主持人一次又一次打断,真可悲。
我在想林奕含为什么自杀。我看过她的访谈,在所有的人在痛骂那位禽兽的教师,在分享自己所经历的故事的时候,她是试图跳出这件事,来谈论另一个角度的。她想谈论的是自己所信奉信仰的一切是怎么被摧毁的。
除了这个社会现象,我想,她自己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的时候,是觉得,这本小说的价值远不止探讨一个生理问题,她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她所信奉的文学,偏偏是,别人欺骗她的工具。
而这个社会,关注的点却还是生理,当所有的人的目光又聚集在那位老师,以及无数的性侵者的时候,我想,林奕含是痛苦的。她这一生,都无法跳出这个故事了。
其实文学,就是一种人性罢了。对于文学信任的倒塌也同时摧毁了她对人性的信任。这种信任的毁灭对于懵懂的小孩来说是致命的。
小时候的创伤最难弥补。就像心理学上讲的“未完成愿望之魔咒”一样,童年时期最缺什么,长大之后就会偏执于什么。而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也很容易成为一生的噩梦。
《房思琪》的故事压抑细腻。这是一个关于强暴幼女的故事,注定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而这又不只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和对文学剥皮抽筋的理解,来塑造了了这么一个故事。它有一种绝望的凄美。
一种世间最美的东西,文字,创造出了最美的乌托邦,却又联合现实,把最为黑暗的一切又加之于信仰它的女孩身上,并企图用自身的华丽来掩盖,来涂抹,来粉饰。
而文学,不巧,对这样的粉饰,真的很擅长。仿佛这是一种错误的信仰。而这种美丽和美丽的摧毁,同样也是文学需要的,或正或反,它照单全收,它照样吸取养分。
作者用心骨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终其一生信仰文学却遭到反噬的故事。
她说,仿佛是文学辜负了她。
问天下文人,你怎么舍得,毁了这种信仰?控诉文学,你为何会包容,这样畸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