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带儿子去家附近的老街转悠了一趟。走过菩提寺,穿过严泗桥,我们进入永安塔。塔共九层,有如下馆藏陈设:
永安塔陈设
我们从一层漫步到九层,再从九层回到一层,最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厅中央的二十四孝铜刻上。
窗外,阳光灿烂。儿子歪着圆脑袋看铜刻,似乎很忘我。
当我看到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典故,我面露恐色,下意识觉得不真实。当我读到恣蚊饱血的介绍,嘴巴动了再动,差点发出“迂腐”的叫骂声。当瞄到埋儿奉母的故事,我迅速将儿子岔到了一边。
儿子没有注意到我的用意。
“你有熟悉的典故吗?”我试探着问他。
“我知道黄香温席——”儿子满是自豪的语气,“三字经里也有。”
“挺好的,”我终于找回正常的节奏,说,“这就够了。”
一点反思: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前朝的典故常添油加醋,关于名人的轶事更玄之又玄。有些书不读也罢。
话又绕回来,如果不多读,又怎么识别得出哪些是宝贝,哪些是糟粕呢?!
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