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香港中文大学,给一位建筑学教授辅导他的TED演讲。他讲的主题是循环建筑材料,探讨如何让建筑在生命周期中实现再生与延续。那栋前方的建筑,正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兆基建筑学大楼。
等您上完TED之后,我再给您做个专访好吗?——“没问题,但现在就不要了,这就剧透了。”教授笑着说。
他们送我一件特别的纪念品——用回收后的建筑材料重新构建的装置艺术,缩小后制成的souvenir。
然后我们开始参观,有同事Hero主导完成的作品,楼下放着一只大型的机械臂,“Design Lab”的实验室,也与今天的主题息息相关。
我来来到天台。教授指着远方说:“未来那座桥会拆掉,这一带要扩建一层。”远处是沙田的海,他说,这片区域未来将变得非常重要——靠近深圳,却又不完全是深圳。那边过去就是盐田和大鹏,如今大鹏已经开通了通往中环的船线,未来会更多。这片海岸线,原本只有高速公路,但不久后会被激活,重新焕发生机。
从港铁出来,便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大门,如此低调。走进去,就是我刚刚拜访的建筑学院。我们刚才还聊到,这片地区未来将被纳入“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与深圳更紧密地连接。好消息是,这里将越来越有活力;坏消息是,或许也会越来越像深圳。教授笑着说:“最好不要完全像深圳——又要像,又不能像。”我点点头,这就对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静。
刚才有个小插曲,走错了方向,现在得从下面走出去——其实刚刚就该从那走,也算是晚一点离开校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