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到“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
在某小学进行了一个实验。
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做头脑风暴,讨论应该对两名因为没听见课间上课铃声而迟到的同学怎么办。
学生们列出了以下清单:
1. 让他俩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2. 让他俩放学后留下,他们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就留几分钟;
3. 扣除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时间,迟到了几分钟就扣几分钟;
4. 取消他们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 向他们吼叫。
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也是你的第一反应呢?
“要想让孩子表现好,必须让孩子感觉糟”,这似乎是我们的共识。
我们在思考“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时的第一反应常是,“如何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却忘了代价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陷于对“该让孩子付出怎样的代价”的思考,以至于忘了“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初衷。
真正可以让问题不再发生的,不是让孩子付出代价,而是让孩子明白,他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我们为什么总想要孩子付出代价呢?
因为我们因为孩子的行为感到了愤怒或者焦虑,我们被自己的情绪驱使着,想要用最快的方法去发泄我们的情绪,但我们却给它冠以“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名。
若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孩子们学会控制自己呢?
什么才是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呢?
回到刚刚的实验,当老师要求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迟到的同学准时回到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
孩子们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清单:
1. 大家可以一起大喊:“打铃啦!”
2. 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 迟到的同学可以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 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 迟到的学生可以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们该回教室了;
6. 打铃的时候,大家可以拍拍那两个迟到同学的肩膀。
这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个关注的是过去,而第二个关注的是将来,想的是如何帮助这两个学生在将来做得更好,焦点在于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换句话说,第一个清单是用来伤人的,第二个是用来帮人的。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们的脑子里最先出现的大概都是清单一里的内容,但真正能够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却是清单二。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反射行为。
一、积极的暂停
不只是孩子需要积极的暂停,我们也很需要。
不要在自己处于能量低谷时,草率决定对孩子进行惩罚。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的行为感觉很糟,不妨先暂停一下,但是暂停不是告诉孩子“你去找个角落反思一下,想想你都做了什么。”
而是诚恳地告诉孩子,现在你感觉很不好,你相信他也一样感觉不好,我们彼此都需要找一个地方待一待,以便于大家的心情得到好转。
这不是惩罚,这只是暂时地搁置问题,等到大家的能量恢复了,心情好转了,等到真的有力量可以面对问题的时候,再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的暂停,可以避免在大家都情绪上头的时候,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语,或者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错误决定。
当我们处于情绪的低谷时,我们很难想到建设性的方案,我们常常会倾向于破坏,这会让我们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
将心比心,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会因为自己处在情绪低谷,而无法做出建设性的行为,我们又如何能期待同样处于情绪低谷期的孩子高度配合进行问题的解决呢?
不妨和孩子约定好,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或者对方情绪不佳时,都可以要求先停止当前的对话,去到自己喜欢的角落里待一会,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也可以去到自己平常喜欢待的任何地方,去休息一会,等到情绪恢复了再继续刚刚的讨论。
二、关注自己的情绪
看到一段有趣的视频。
视频里,一个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在海边玩耍。
母亲坐在垫子上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女儿则在一边挖沙子。
过了一会儿,小姑娘也不知是饿了还是觉得有趣,开始把沙子往嘴里塞,塞了两口,感觉到不舒服了,她吐出了一口沙子,然后又继续塞。
这时候电视机前的我已经开始感觉到有些焦虑了。小姑娘吃下去这些沙子待会儿肚子该不舒服了。
她的妈妈也注意到了孩子正在吃沙子这件事,但是她没有立即喝止,而是开始翻自己的背包。
她翻出来一包薯片,对着孩子说:来吧,零食时间到啦,别吃沙子啦,那可比不上我们的零食美味。
孩子非常高兴地跑过来,很配合地吐出了嘴里的沙子,然后漱了口冲了手,开始吃薯片。
我要为这位母亲点个赞。
她很迅速地解决了问题,最重要的是,她没有传递给孩子任何的负面情绪,却也让孩子意识到,沙子没什么好吃的,不如吃一点可靠的食物。
我开始思考,如果是我,我能这样举重若轻地解决问题吗?
其实想到一个好的方法让孩子停止吃沙子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不把我们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当看到孩子正在吃沙子时,我们一定会有一些焦虑,我们会担心,甚至会有一些恼火。
但我们是把这种情绪完全宣泄到孩子身上,还是快速把注意力放到问题本身上,用合适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育儿智慧的体现了。
想象一下,如果这位母亲是任由焦虑绑架了自己,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要求孩子赶紧吐出嘴里的沙子,场面会是如何呢?
孩子也许会被吓到,进而放声大哭,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毕竟也没有人告诉过她沙子不能吃。
然后母亲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来让孩子吐沙子、漱口,还要安抚哭闹的孩子,在海边晒太阳的美好心情完全被破坏了。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心里,吃沙子这件事,成为了一个秘密的禁区,这是不被允许的事情,而不是没意思也没必要做的事情。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孩子似乎学好很难,学坏的一学就会?就已经讨论过了,所有“不被允许的事情”都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也许她还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悄悄找个不被人注意到的角落,啃两口沙子呢。
虽然不好吃,但是谁让啃沙子这件事有种隐秘的反抗的快乐呢?
所以无论何时,优先关注自己的情绪,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推着走。
记住,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在影响我们的情绪,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刻意在给我们制造负面情绪。
就像吃沙子这件事,在孩子眼里,她不过是出于好奇在尝试一个没有尝过的东西的味道,她并不是在故意让你焦虑不安。
不要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作为孩子的过错,要求孩子来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不是吗?
我们才是那个要为自己情绪负责的人。
三、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
许多时候,虽然我们是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解决方法的制定却似乎与孩子无关。我们只是通知孩子,要求孩子去执行。
想象一下,我们自己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是怎样的心情?
如果是给我们发工资的人这样通知我们,我们看在钱的面子上也许还能咬牙忍耐。
若是其他人这样毫不顾虑我们的意愿,要求我们服从他们的安排,我们能积极配合吗?
让孩子也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定中去,是获得孩子配合的重要一步。
把孩子看作是和我们平等的人,他们不是我们的下属,不是我们的工具人。
他们有自己的意愿,也有自己思考的能力。
我们可以应用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来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预设答案,更不要带着情绪去提出问题。
在你和孩子都感到平静的时候,通过发自内心的问题,去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找到你们俩都感到满意的答案。
孩子自己得到的方案,孩子才会最好地去配合完成。
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换个角度看见自己的过程。
我们的愤怒、焦虑、恐惧,都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看见投影。
我们的价值观,总能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
所以,多匀一点注意力给自己,多问问自己的感受如何,先让自己感觉舒服。
当自己的能量充足了,当自己的情绪平衡了,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最近也有很多人问我“疫情隔离在家,孩子感觉到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也是一样,先看看你自己。
你焦虑吗?你抑郁吗?
孩子的情绪常常是你情绪的投影。
不要问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先问问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你自己感觉好一点。
当你感觉好了,当你的情绪恢复了,孩子自然可以从你的身上得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