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经常有上班比你早、下班比你晚、周末还加班的同事,他们认为:自己一刻不停的努力工作,到发年终奖的时候一定会多拿一些。
有的朋友每天早起,在各种APP上打卡,一段时间下来,除了收获赞美,也好像“因为早起,该做的事都会随之办好了似的”。
结果呢?
同事并没有得到老板的青睐,小伙伴好像也没看到有什么大的进步。
有时反而坚持了一段时间,没看到成果,就灰心了,再也不想坚持做这些事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真的这么没效果吗?
其实,他们只是在坚持做这件事情本身,而并没有去思考这背后的意义。
在《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这本书里,阿何老师给出了一个我也十分赞同的观点,那就是:
有益的思考+坚持做事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勤奋
作者阿何老师,大家也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广州酷思纬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自媒体人,青年作家。
也是百万粉丝微信公众号“职场充电宝”的创始人,带领近百万渴望成长的青年不断充电,帮助千万粉丝提升职场竞争力。
我也曾多次参加过“职场充电宝”的课程,收获颇多。
是的没错,除了坚持,我们还要学会多思考。
就像我们看书,看完一本书很容易,看懂一本书却很难。
看懂一本书,还能把书里的知识方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就更难了。
看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尤其是“致用”才是重点。
所以每天都看书,一个月看多少本书,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其实意义并不大。
那在坚持一件事之前,我们需要怎样的思考呢?
这本书里,阿何老师,就教我们了几个除了努力、坚持以外,还需具备的三个很好的思维习惯。
一 方 法 论
方法论,指的是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花时间研究各种不同现象背后隐藏的共同规律,并据此提炼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的核心不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完成”,而是探索“为什么通过某种形式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
就像我们写作,同一个观点,为什么有的人写的就阅读量很高,为什么有的人写的就没人读。
他们是怎样分析的呢?
我可不可以也这样来思考?
学会这样的思维习惯,能够培养我们研究世间万物运转规律的能力,带来的好处是:当同样的事情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知道该如何迅速应对,以及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能思考出解决办法。
这也像一些学霸们,会专门花时间去研究不同考题的出题规律一样,他们不会光做题,而是会去琢磨不同公理定律的排列组合,研究每个考题背后的考点是什么,从而摸索出一套高效的解题方法一样。
工作中也如此,这本质上就是方法论的一种,但又和枯燥的、教条式的方法论有所区别。
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同样的问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种情况,不是单纯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的。
二 选 择 和 判 断
选择和判断,代表的是我们的预判能力,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预测事态走向的一种能力。
选择和判断能力,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掌握信息的广度,以及思考信息的深度。
深度,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得到提高;而广度,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信息收集得到改善。
就像网上很多的热门事件一样,当有许多人不停的转发的时候,自己要停下来分析一下事实,而不是一味的跟风转发,这种事情往往没过多久,就会又出现神逆转。
而了解了这一规律后,就会理智地选择是否跟风了。
三 积 累
积累性是说在一件事情上不断积累,到达足够的时间长度。
只有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足够长的时间,积累到一定阶段,才更有能力去把握住闪现的机遇。
而频繁地更换行业和工作,其把握机遇的概率是不断降低的。
例如我写作,我不擅长写小说类的文章,情感类的也难驾驭;但我喜欢读书,喜欢做读书笔记,那就往写书评方向上多积累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学习、多思考,在“量”和“质”上要多精进。
所以不光努力,除了努力之外,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想想这三件事。
或许这些思维习惯,才是让你取得成功的更好方式。
当然,努力本身也还需要我们有个良好的动机、健康的身体、加上正确的方法、完成以后别忘了再给自己个奖励。
那这样坚持做一件事情,不仅不会太难,而且真的会事半功倍。
找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坚持着做做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