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诺是有爱关系的基石,真正的爱在承诺中成长
虽然坠入爱河能让人产生短暂的幸福感,但这种激情无法维系长期关系。真正的爱源自于婚后对承诺的坚持,即使在困难时期依然不放弃彼此。
例如,作者在婚礼前还算镇定,但在婚礼上因意识到承诺的分量而浑身颤抖。这种恐惧源自对承诺风险的认知,而婚后坚持对承诺的履行,使他们从“坠入爱河”转变为真正的爱。
2. 没有安全感的关系难以健康发展,承诺提供了安全感
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缺乏承诺会导致长期的不安和不信任。在不确定是否会被抛弃的环境中,无法真正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瑞秋因童年时期母亲缺乏承诺,始终活在被随时“开除”的恐惧中,这使她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也无法放开自己,形成防御机制,甚至在心理治疗中也担心被抛弃。
3. 缺乏承诺经验的人往往无法在成年后做出深刻承诺
性格障碍者因父母缺乏承诺而丧失了承诺能力,甚至不理解承诺的意义。神经质者虽然理解承诺,但因曾被辜负而害怕再次承诺。
瑞秋在童年时期,母亲只关注她的表现,而非她本身,导致她在成年后无法相信他人对自己的承诺。即便在治疗中,瑞秋仍怀疑治疗师会抛弃她。
4. 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承诺是疗愈的基石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需要像真正有爱的父母一样,对患者做出坚定的承诺,才能重建患者对人际关系的信任。
在瑞秋的案例中,治疗师承诺“无论多久,我都会在这里”,并在她经济困难时主动将费用减半,维持每周两次的治疗频率。这种无条件的承诺让瑞秋逐渐打破了对被抛弃的恐惧。
5. 防御机制:在被抛弃之前,先行抛弃对方
曾因父母缺乏承诺而受伤的人,容易形成“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先抛弃你”的心理模式。他们往往在关系中故意保持距离,以避免再次被伤害。
瑞秋在婚姻中的性冷淡,实际上是她对亲密关系的防御机制。她用冷淡来控制关系,潜台词是:“既然你早晚会抛弃我,我就不把自己交给你。”